2018年4月12-14日,由中国医师协会(CMDA)精神科医师分会(CPA)联合主办,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CPA)第十四届年会于美丽的春城昆明召开。 4月13日下午的精神药理和临床药物治疗:《精神科超说明书用药共识》分会场...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震颤、类帕金森综合征、静坐不能及迟发性运动障碍,与阻断多巴胺D2受体密切相关。高效价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最容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较少引起此不良...
面对抑郁患者,永远不要使用需治数(NNTs)之类的统计学数据沟通治疗有效的可能性:有效率过低,对患者不利;有效率过高,对自己不利。 与患者恰当地沟通是精神科医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打算给你开这种抗抑郁药。研究显示,对于你这种抑郁,X个人里边有Y...
如前所述,抑郁症患者若症状改善不足,无法耐受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或用药期间病情复发,则可能需要调整抗抑郁治疗方案。无论是上述哪种原因,医生都必须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某些陷阱加以提防,以确保这一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一、有效沟通 1.治疗目...
数据显示,普通人群的失眠患病率约为30%,而在心血管疾病(CVD)患者中,失眠的比例较普通人群更高。而且研究表明,失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失眠时,应该怎样开展药物治疗呢? 七项治疗原则 对于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治疗,《心...
精神科临床中,将药片掰开/分割服用的现象相当普遍。很多药片表面带有刻痕,其目的也在于方便患者掰开服用。然而,有刻痕的药片不一定适合掰开/分割,下文将加以介绍。 掰开/分割药片不仅可以节省治疗费用,在加量及减停药物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
相比于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精神病性抑郁(PMD)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均有所不同;然而目前,针对PMD的研究及临床识别仍明显不足。 发表于3月《英国精神病学杂志》的一篇社论中,M.Heslin及A.H.Young围绕精神病性抑郁在临床实践及研究中所...
抗精神病药之间的剂量换算具有重要的研究及临床实践意义,有助于对药物进行公平的比较,制定治疗指南,以及合理更换抗精神病药。然而,目前尚无此类换算的金标准手段,市面上的各种方法均有其长处及短处。 其中,世界卫生组织(WHO)药物统计方法学合作中心...
目前,GABA-A阳性变构调节剂(PAMs)以其起效速度及安全性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已逐渐取代苯二氮?类药物,成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短效助眠药物。此类药物主要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系列(佐匹克...
强迫症状(OCS)与精神病性症状有时难以鉴别,进而造成误诊。此外,一些抗精神病药可能诱发或加重强迫症状,如氯氮平。 CaseReportsinPsychiatry报告了一例原始诊断为分裂情感性障碍的42岁男子:该患者使用氯氮平治疗其「暴力妄想」,却导致症状恶化,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