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及作用
评估状况:对受检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潜在心理问题,为后续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诊治:实现心理问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问题恶化。
提升意识:提升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整体关注,减少对精神障碍的污名化,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实施路径
确定对象:包括需要心理筛查的个体或团体,以及临床科室推荐的存在心身症状的患者。
人员要求:测评人员需具备专业资质和心理测评知识,可由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或受过专项培训的医务人员担任。
伦理审查:所有测评项目和周期都需经过伦理审查和专业评估。
信息采集
基本信息:姓名、性别等,构建受检者基本档案。
病史信息:现病史关注就诊原因和具体情况,既往史记录与本次就诊无直接关系的疾病。
个人与家族史:个人史涵盖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家族史涉及家庭成员构成和健康情况。
核心测评维度
躯体症状评估:观察和记录个体的生理反应,如疼痛、疲劳等。
心理弹性测量:评估个体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心理恢复能力。
社会功能与家庭氛围:社会功能涉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表现和互动,包括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家庭氛围关注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交流质量。
基础项目推荐
焦虑症状评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GAD-2 量表、GAD-7 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等。
失眠状况测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
抑郁症状评估: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应激与人格特质评估:应激感受量表(PSS)、D 型人格量表(DS -14)。
伦理规范
自愿保密:基于个体自愿参与,严格保密所有信息。
知情同意:确保被试充分理解体检目的、过程及可能影响,自愿给予知情同意。
结果使用:结果仅作参考,不能用作诊断依据或影响个人求学、就业等重要决策。
结果反馈
准确可靠:反馈基于准确数据和可靠分析,确保信息真实。
保护隐私:原则上只向被试本人反馈结果,避免泄露信息。
特殊处理:面对自杀、伤人等高风险情况,立即按照破密原则处理,通报相关机构。
检后服务
低风险人群:通过跟踪随访和心理保健措施,如正念技术或短程心理咨询,维护心理健康。
中高风险人群:及时转介至临床专科医师,获得专业医疗关注和必要治疗。
极高危人群:立即通报并实施紧急危机干预,防止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