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定义
青少年:年龄界定为 12-18 岁。
抑郁情绪:是基于一定客观事物的无能应对时的一种负性情绪感受,不影响日常生活,有一定时限性,通常可自我调适恢复。
抑郁状态:比抑郁情绪程度更重和(或)持续时间更长,但不影响或轻度影响社会功能,持续时间不超过两周,也可间断性反复发作超过两周。
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或易激惹、兴趣缺乏、思维及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精神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患病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青少年中 14.8% 可能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4.0% 有重度抑郁风险。汇总 29 项研究的 meta 分析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总患病率为 19.85%。
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父母抑郁障碍是重要危险因素,有家族遗传史的青少年抑郁风险更高。
生物因素: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神经认知和情绪调控滞后;女生较男生抑郁风险更高。神经生化方面,去甲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和 5 - 羟色胺能等神经递质系统及相应受体异常。神经内分泌方面,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等功能异常。此外,神经可塑性、神经环路也存在相关异常。
环境因素:家庭方面,父母教育程度低、社会经济地位低,多子女家庭排行靠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情况,以及不良养育模式、不和睦家庭氛围等,都会增加青少年抑郁风险。人际关系不良、校园及网络欺凌也与青少年抑郁相关。学业压力大,导致睡眠不足、缺乏运动,也会使抑郁风险升高。
诊断
西医诊断
临床表现:以显著而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缺失为主要表现,常以烦躁、情绪反应为核心症状,还可能有睡眠紊乱、饮食失调等躯体症状,以及自伤自残等行为问题。
诊断标准:参照 ICD-11 及 DSM-Ⅴ。症状标准为 2 周内出现 5 个或以上相关症状,至少一项是心境抑郁或丧失兴趣或愉悦感,且引起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功能损害,不能归因于物质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严重程度分轻度、中度、重度。
中医诊断
病名归属:中医无抑郁症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入郁病、不寐、脏躁等情志病范畴。
辨证分型:早期以肝气郁结为主,中期以肝郁脾虚为主,后期以五脏亏虚为主,形成本虚标实。
治疗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回收抑制剂等。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中医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辨证论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归脾汤等。
非药物治疗:包括情志调理和心理疏导,如五行相胜情志疗法、移情易性法等,还有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健康饮食习惯,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等。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预防
学校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和活动,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家庭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
社会方面: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