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指在可变但频繁的精神共病背景下发展的运动和语音抽搐的关联,其特征是在 18 岁之前出现至少一年的几种运动抽动和至少一种语音抽动,出现秽语不是诊断的必要条件,只有约 10% 的病例会出现。
诊断
主要依据:诊断完全基于临床症状,参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所定义的症状。
辅助检查:通常无需额外检查来确诊,但为排除某些鉴别诊断,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如排除癫痫可能需做脑电图检查,排除颅脑损伤、肝豆状变性等可能需做磁共振检查等。
疾病特点
发病及进展:该病通常在儿童期 6、7 岁左右发病,逐渐进展,抽动症状会有相对的起伏变化期。大部分患者在 20 岁左右症状会改善,但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症状会持续到成年。
共病情况:常伴有其他精神疾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爆发性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学习障碍或自闭症谱系障碍等。
管理
治疗原则:治疗具有挑战性,需多学科协作,涉及全科医生、儿科医生、精神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学校或职业医生、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等。
具体治疗
轻度症状:以对患者、家长和兄弟姐妹的教育以及心理管理为主。
中重度症状:需要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等。近十年,认知行为疗法也被验证可用于治疗抽动。
其他治疗手段:对于某些孤立的抽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可能有效;对于非常严重的病例,深部脑刺激治疗有一定的希望。
专科建议:如果怀疑抽动且社会或功能损害明显,应根据患者年龄寻求精神科医生 / 儿童精神科医生、神经科医生 / 儿童神经科医生的建议,由他们确定抽动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存在共病,再由全科医生负责后续管理和治疗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