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精神心理 > 文章内容

诊断失眠的潜在指标:WFSBP共识声明解读

作者: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发布时间:2025-01-27 09:24浏览:

 背景与目的
背景:目前失眠诊断主要基于患者主观临床症状及评定量表等,但部分指南开始探索生物标志物用于失眠诊断,不过相关证据有限。
目的:系统评估一系列生物标志物等作为失眠潜在诊断工具的价值。
评估方法
采用新创建的分级系统,对专家选取和审查的相关研究中的各种测量方法进行有效性评估,以确定其在失眠诊断中的价值。
主要结论
心理测量工具:心理测验工具的测量方法在诊断性能上最高,仍然是诊断失眠的金标准,如各种失眠评定量表等,能从主观感受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失眠情况。
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多导睡眠图衍生的周期性交替模式:该模式可反映睡眠的微观结构和稳定性等,能从客观睡眠数据中发现一些与失眠相关的特征性变化,对失眠诊断有一定潜在价值。
活动记录仪监测:可以客观记录个体的活动情况,间接反映睡眠 - 觉醒周期,通过分析活动规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等指标,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失眠及失眠的类型等。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有证据表明 BDNF 水平可能与失眠相关,或许可作为预测失眠的一个指标,但具体机制和诊断切点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睡眠起始时的心率:睡眠开始时心率的变化可能与失眠存在联系,可能反映了机体在睡眠启动阶段的生理应激等状态。
褪黑素节律异常:褪黑素对于调节睡眠 - 觉醒周期至关重要,褪黑素分泌节律的缺乏或异常与失眠存在关联,可作为诊断失眠的潜在参考指标。
特定神经影像学模式:主要涉及额叶、前额叶皮质、海马体和基底神经节等脑区的活动,这些脑区与睡眠调节、情绪、认知等功能密切相关,其活动异常可能与失眠的发生机制有关。
不具有满意诊断价值的指标:常规多导睡眠图、脑电图频谱分析、心率变异性、皮肤电传导、体温调节、耗氧量、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和炎症指标等,在诊断失眠方面未显示出令人满意的诊断价值。
总体意义
明确诊断方向:指出除了心理测量工具这个金标准外,有部分生物标志物具有潜在诊断价值,为失眠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研究重点。
强调研究重点:虽然部分生物标志物有潜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重复验证结果,建立公认的方法学和诊断临界值,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规范诊断流程:有助于在未来进一步规范失眠的诊断流程,在主观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客观生物标志物,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