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治临床路径》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肺动脉高压专科联盟、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右心与肺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以下是其部分主要内容1:
-
血液动力学定义: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检查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20mmHg。
-
临床分类:分为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肺病和(或)低氧所致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阻塞所致肺动脉高压、机制未明和(或)多因素所致肺动脉高压五大类。
-
疑诊:对有相关症状、体征和心电图、X 线胸片异常,且有 PAH 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危险因素的患者疑诊肺动脉高压。
-
筛查方法:
-
超声心动图:是首选的筛查方法,可估测肺动脉收缩压,评估右心功能及筛查病因。对于无症状的肺动脉高压高危人群,如有系统性硬化症等,应每年用超声心动图筛查;有一定肺动脉高压风险且出现相关症状的人群,需接受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早期筛查。
-
核素肺通气 / 灌注(V/Q)显像:是 CTEPH 首选筛查方法。
-
右心导管检查:是诊断肺动脉高压的金标准,PAH 和 CTEPH 患者需行此检查,左心疾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建议行此检查。对于特发性 PAH、遗传性 PAH 和药物和毒物相关 PAH 患者首次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时,应行急性血管反应性试验,以筛选出对钙拮抗剂治疗有效的患者。
-
病因筛查:
-
筛查左心疾病:通过心电图、X 线胸片等多种检查,明确是否为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必要时行右心导管检查,若肺动脉楔压(PAWP)>15mmHg 考虑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
-
筛查肺病和(或)低氧相关疾病:综合临床表现、血气分析等检查结果明确肺病和(或)低氧疾病的诊断。
-
筛查肺动脉阻塞性疾病: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需通过 V/Q 显像、CT 肺动脉造影(CTPA)、右心导管检查和肺动脉造影确诊。
-
筛查动脉型肺动脉高压的相关疾病:排除其他类型肺动脉高压后,通过收集病史、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是否为药物和毒物相关 PAH 等,对 PAH 患者进行基因筛查有助于可遗传性 PAH 的诊断。
-
筛查肺动脉高压的罕见或少见病因:排查血液、代谢及系统性疾病等,防止漏诊。
-
一般治疗:包括吸氧、强心、利尿、抗凝等基础治疗,以及避孕、康复和运动训练、择期手术选择、预防感染、心理支持、避免出行高海拔或低氧环境等。
-
对因治疗: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
PAH 和 CTEPH 的治疗:
-
转诊:PAH 和 CTEPH 患者需转诊至肺动脉高压中心诊治。
-
急性血管反应性试验阳性者:特发性 PAH、遗传性 PAH 和药物和毒物相关 PAH 患者,急性血管反应性试验阳性者给予钙拮抗剂。
-
靶向药物联合治疗:PAH 患者根据危险分层给予靶向药物联合治疗,基线时采用三分层模型,随访中采用四分层模型,每 3 - 6 个月随访,动态调整治疗以维持低危状态。
-
左心疾病或肺病和(或)低氧所致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不常规推荐靶向药物治疗,在充分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若肺血管阻力(PVR)>5WU,建议转诊至肺动脉高压中心接受个体化治疗。
-
CTEPH 的治疗:建议转诊至肺动脉高压中心,进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球囊肺动脉成形术和靶向药物等多模式综合治疗。
-
转诊:疑诊 PAH 和 CTEPH 患者、重症 PAH 右心衰竭患者等应尽早转诊至肺动脉高压中心。
-
随访:PAH 患者每 3 - 6 个月随访,进行动态危险分层,调整治疗方案。其他类型肺动脉高压患者也应根据病情进行定期随访,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