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期 - 房颤风险期:聚焦于识别和管理可改变及不可改变的房颤风险因素。可改变因素有肥胖、缺乏运动、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和糖尿病等;不可改变因素包括基因和年龄等。
-
2 期 - 房颤前期:存在导致房颤的结构性或电生理改变,如心房扩大或频繁的房性早搏,此时可能需要增加监测。
-
3 期:进一步细分为 4 个子阶段,3a 为阵发性房颤(间歇性,持续时间最长为 7 天);3b 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 7 天并需要干预);3c 为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 12 个月的连续房颤);3d 为成功的房颤消融(房颤消融或手术干预后无房颤)。
-
4 期 - 永久性房颤:患者已进入稳定的房颤状态,不再考虑节律控制,专注于症状控制和卒中预防。
指南提出 “人人享有全方位护理” 的首要原则(4As)和 3 个重要的诊疗流程(SOS)。“SOS” 即卒中风险评估和治疗(Stroke risk)、优化所有可改变的风险因素(Optimize)、使用心率和节律控制策略的症状管理(Symptom management)。
-
强调风险因素调整与预防:生活方式和风险因素管理是防止房颤发生、进展及并发症的基础。建议包括控制体重、增加身体活动、戒烟、适量饮酒、管理高血压以及处理合并症等,这些调整贯穿房颤整个病程。
-
扩展临床风险评分工具:建议使用临床风险评分(如 CHA2DS2 - VASC)评估年血栓栓塞风险以确定抗凝治疗。对于中等风险患者,考虑其他风险因素或其他风险评分工具,以更好地做出抗凝决策。
-
关注低至中等卒中风险患者的修饰因素:对于年卒中风险较低(<2%)的房颤患者,考虑房颤特征(如房颤负荷)、不可变因素(如性别)及其他动态因素(如血压控制),以更准确地评估卒中风险并个性化治疗方案。
-
优先进行早期节律控制:新证据支持在房颤管理中优先进行早期节律控制,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并降低房颤负担,保持窦性心律和早期干预有助于防止房颤进展至更持久的状态。
-
提升导管消融推荐等级:对于症状明显、并发症少的特定患者,导管消融作为初始干预手段可带来显著益处,被提升为 I 类推荐;对于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导管消融在节律控制方面优于药物治疗,同样获得 I 类推荐。
-
更新设备检测房颤的管理建议:对于通过植入设备或可穿戴设备检测到房颤的患者,指南提供了详细管理建议,考虑了发作持续时间和患者潜在血栓栓塞风险。
-
提升左心耳封堵装置推荐等级:基于最新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左心耳封堵装置推荐等级提升至 2a 级,适用于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
-
关注疾病或手术期间发现房颤的患者:强调对此类患者的管理,因其可能存在复发风险,医生应重视并积极管理以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