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4K 荧光高端国产医用内窥镜全国胸外科临床应用评价专家共识(202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17 08:03浏览:

一、内窥镜评价概述与基础
近年来,国产医用内窥镜迅速发展,在 “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医用内窥镜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研究” 的推动下,《医用内窥镜临床评价体系专家共识》于 2020 年正式推出。该共识制定了医用内窥镜的评价指标,探索了医用内窥镜评价标准化临床评价场景及人员,明确了医用内窥镜评价标准化数据采集及处理流程。从各维度剖析了国产内窥镜存在的优劣势,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国产内窥镜的改良和优化提供了方向,推动了国产内窥镜的快速发展。
在 “十二五” 及 “十三五” 期间,以 4K 超高清、荧光腔镜系统为代表的高端医用内窥镜发展迅猛。国产高端医用内窥镜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原创的重要突破,呈现出 “创新能力从弱到强,重大产品从无到有,关键技术从低端到高端,应用环境从不佳到好转” 的发展局势。
在胸外科领域,面向中央型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模式带来的变革,以 4K 荧光腔镜系统为核心,集成三维重建智能软件系统等国产创新高端微创外科医疗器械,带来了精准肺段支气管袖式切除术的术式革新。
依托 “十四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国产创新高端医用腔镜系统与微创器械的应用示范与评价”,我们邀请了 122 位专家制定本共识,旨在介绍 4K 高清技术、荧光技术在胸外科的应用场景,总结归纳肺段手术相关技术支撑,创新性提出精准肺段袖式切除术式技术支撑,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为国产高端腔镜的研发、创新指出方向,推动优秀国产医用内窥镜的普及应用,促进国产医用设备的发展。
共识 1:“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医用内窥镜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研究” 构建了医用内窥镜评价的重要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对评价国产与进口医用内窥镜之间的差距,及实现客观科学评价做了标准化界定,对国产医用内窥镜的评价及今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共识 2:“十四五”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对 4K、荧光腔镜等高端医用设备进行术式创新和示范推广应用,该项目对 4K、荧光腔镜高端医用设备及该技术的成熟应用和基层普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二、4K 高清技术在胸外科的临床应用
4K 高清技术指屏幕的水平分辨率约为 4000 像素,是传统高清技术的 4 倍。基于高清、广色域两大特点,4K 具有类似于人类视觉的高像素密度,增强了人与立体感相关的现实感知。得益于此,4K 高清技术在胸外科临床实践中有许多应用场景。
2.1 肺楔形切除术
肺楔形切除术的关键是病灶的定位。4K 高清技术可以在直视视野下,通过组织颜色和表面形状改变直接定位,或结合荧光共同定位,以此提高定位精度,缩短手术时间。
2.2 肺段切除术
肺段切除术的重点在于段门结构的精准解剖,段间平面的识别等。高分辨率的 4K 胸腔镜系统和 “无等待技术” 结合可以缩短段间平面识别的等待时间和总操作时间,弥补术前三维 CT 支气管血管重建缺失的不足,避免对其他肺组织进行不必要的解剖,有效提升段门结构和段间平面的识别精准度,提高手术安全性。
2.3 其他优势
相比于普通胸腔镜,4K 高清胸腔镜对于局部血管和气管的识别具有更高清晰度,能提供类似真实视觉的立体体验,获得直视视野下的操作体验,提高了手术效率及安全性。
共识 3:腔镜技术发展经历标清、高清、超高清、4K 等重要技术节点。4K 腔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有力推动临床更微创更精细化手术的开展。
共识 4:4K 腔镜高端医用设备是开展精细化、同质化、规范化微创手术的重要基础。国产 4K 高端腔镜系统的基层示范应用势在必行。
三、荧光技术在胸外科的临床应用
3.1 肺结节定位
吲哚菁绿(ICG)具有独特的荧光特性,经 750 - 810nm 波长的红外光线激发后可产生 840nm 左右波长的红外光,经荧光腔镜系统捕捉和图像处理后,能够为外科医生提供切实有用的实时视觉信息。
ICG 注射定位肺结节技术的优点包括实施简单,无定位线移位风险,持久可见目标结节,对病理诊断的影响较小,风险相对较低。无论是术前外周静脉注射、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CT 引导下肺穿刺还是术中雾化吸入,ICG 荧光染色胸腔镜在肺结节定位有着天然优势。
3.2 大疱性病变检测
有报道,在静脉注射 ICG 后,使用荧光胸腔镜成功地检测了少数患者的大疱性病变。值得注意的是,病变的异质性可能使荧光成像难以区分所有大疱性病变与正常组织,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3.3 支气管内肿瘤评估
支气管荧光内镜可以术前判断支气管内肿瘤浸润范围,协助活检取材定位,判断切缘距离,指导手术方式选择。
共识 5:荧光腔镜高端医用设备是腔镜微创技术又一重要发展方向,荧光腔镜技术在亚肺叶、肺段、段间平面识别及解剖性区域切除范围界定、肺结节的精准定位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
四、肺段手术相关技术支撑
肺段手术作为胸外科的标志性手术,核心步骤是三维重建进行术前规划,段门结构的精准解剖,段间平面的精确裁剪等。以 4K 荧光腔镜为核心的医疗设备为肺段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进行薄层增强 CT,根据术前 CT 行数字三维重建,对肺组织、血管、支气管、肺内小结节进行立体重现,作详细的术前规划,使得手术更加精确、安全。
共识 6:肺段切除术在早期肺癌诊治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需要对肺段切除术的开展进行规范和质量控制。
随着早期中央型肺癌检出率的逐步提升,根据新辅助免疫治疗、亚肺叶切除疗效等国际临床研究结果提供的证据,对于选择性早期中央型肺癌患者,特别是 Ⅱ 期及以上、经新辅助治疗后明显降期,实现或接近完全临床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CCR)的患者,肺叶以下单位切除是否足够安全?
共识 7:以综合治疗为主题的肺癌治疗中,局部手术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实现明显降期的患者可考虑探索进一步缩小切除范围的新术式。
五、精准肺段袖式切除术式技术支撑
基于此,本团队提出构建基于国产高端腔镜系统的精准肺段袖式切除创新术式。术前荧光支气管镜检查联合三维重建进行术前规划,充分论证段支气管重建方案;术中依托 4K 荧光内窥镜系统导航,联合术中快速病理精准判读,实现 “段袖” 精准根治目的。
因该技术属于探索性创新术式,尚无可参考的指南等,基于本中心前期数十例患者的经验总结,组织专家论证,形成了专家组对实行这一术式的规范建议:
  1.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对于经新辅助治疗后降期的中央型肺癌患者,且肿瘤位于肺段支气管开口附近,评估肺功能无法耐受肺叶切除者可考虑。
  1. 完善术前评估,包括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薄层增强 CT、PET - CT 等)、肺功能评估、支气管镜检查明确支气管内病变范围等。
  1. 术中操作需精细,在 4K 荧光内窥镜系统引导下,准确识别段支气管、血管等结构,确保切缘阴性,同时注意保护周围正常肺组织。
  1. 重建段支气管时,要保证吻合口无张力,血运良好,可采用合适的吻合技术和材料。
  1.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功能、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加强呼吸道管理和支持治疗。
通过对 4K、荧光高端医用内窥镜在胸外科的应用进行相关探索、总结,在征集国内各大知名临床中心及一线临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达成本领域专业方向的重要基本共识,为进一步推动优秀国产医用内窥镜的规范化普及应用,促进国产医用设备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