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资源优化与患者就医体验提升的需求推动下,日间手术模式逐渐兴起。胸外科领域,随着技术进步,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也进入发展阶段。《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的出台,为该领域的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日间手术凭借优化医疗资源、缩短住院等待及时长、降低费用和院内感染风险等优点,在多个外科领域广泛应用。但胸外科手术因自身复杂性、涉及重要器官及术后并发症风险,在日间手术探索上起步晚。不过,国内外部分胸外科团队已展开实践,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其带来新契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联合湘雅医院胸外科团队,基于自身经验与国内外成果,历时 6 个月制定该共识,于 2021 年 8 月发表,对规范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诊疗、推动其应用意义重大。
过去,因术中气胸及胸腔引流管放置,胸外科日间手术局限于胸壁非侵入性手术。随着胸腔镜和机器人手术技术发展,可开展日间手术的胸外科术式增多,包括肺外科和纵隔外科手术,但共识规定手术时长不宜超 3 小时。
肺小结节手术中,如 rs1、rs2、rs6、ls1+2、ls1+2+3、ls4+5 和 ls6 等肺段切除,因肺裂处理简单、血管变异可预测,被推荐用于机器人日间手术。肺癌手术方面,传统淋巴结清扫增加胸腔引流液量,影响康复与出院,故共识建议选择无需或仅需淋巴结采样的患者。术前对出血量、病损大小及手术方式的判断,有助于明确原发灶手术风险。此外,刚开展的单位可通过肺大疱切除术、胸导管结扎术、心包囊肿切除术和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等积累经验。
患者全身状况对术后快速康复起决定作用。共识建议患者年龄控制在 16 - 60 岁,也有专家认为 55 岁上限更利于康复。应尽量选择无全身严重疾病患者;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者,需多学科协作评估;有胸膜疾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严重心律失常或下肢静脉血栓风险者,不建议手术;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围手术期需严格监测,初期应避免选择,若实施则需严格遵循指南控制病情。同时,患者家庭护理情况也很关键,缺乏完善家庭护理的患者不适合。
在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实践中,患者心理评估与疏导十分重要。部分患者门诊交流时对医护不信任或存在焦虑,这不仅影响术后恢复,还增加医疗纠纷风险。研究显示,约 20% 肺癌患者及大量高危肺结节诊断患者并发抑郁及焦虑,年轻女性是抑郁高危因素。虽然心理疾病对预后及手术效果尚无定论,但对生活质量影响不容忽视。
术前健康宣教可缓解患者紧张,帮助其配合手术。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患者 24 小时内出院,对新流程易产生焦虑,因此术前宣教尤为重要。同时,共识建议心理科医师参与出院随访,缓解患者过早出院的心理压力。
胸外科手术涉及重要循环器官且需常规放置胸腔引流管,手术团队初期不应追求日间完成率,而要严格掌握拔管和出院指征,密切监测患者,及时处理并发症。
共识明确了胸腔引流管拔除指征:留置至手术次日上午,完善胸片确认无明显积液或积气;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已下床站立活动、无明显肺泡瘘、胸腔引流管通畅、术后胸腔引流液总量 < 200ml、引流液为浆液性而非血性、渗出液或乳糜液、胸片无中等量及以上气胸或液胸。不过,也有观点认为 < 500ml 胸腔积液可自行吸收,拔管指征引流量限制或可放宽,有待高质量临床研究验证。
患者出院标准为: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正常、伤口疼痛评分≤3 分、手术切口无明显红肿及渗出、胸腔引流管及导尿管已拔除、可正常进食、术后下肢血管 b 超提示无明显深静脉血栓形成、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严格把握拔管出院指征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出院时可能仍有切口疼痛、咳嗽等症状,且胸部手术严重并发症常在术后 72 小时内出现。因此,出院后康复指导与随访至关重要。
共识规定随访小组由主管医师、护士、康复师和心理科医师组成。康复师针对患者制定康复计划,心理科医师评估心理状态并疏导。随访时限为出院后 1 周内电话随访,了解恢复情况并指导;术后 1 个月门诊复查,进行全面评估。随访内容涵盖伤口愈合、疼痛、咳嗽、呼吸、体温等症状,以及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等。通过完善随访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保障患者术后安全康复。
《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从适应证、心理因素、出院指征到术后随访,为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的开展提供了全面规范,随着其推广应用,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