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要点
术前准备
禁食禁水:麻醉前 8h 禁食,4h 禁水。
黏膜评估:若取口腔黏膜补片,术前需评估口腔黏膜状态,必要时请口腔科会诊。术前 2d 建议每日用抑菌漱口液漱口。
麻醉方式:经口或经鼻插管麻醉均可,为方便口腔黏膜的获取,首选经鼻导管插管麻醉。若经口插管麻醉,取舌黏膜时,气管插管需固定于对侧口角,取颊黏膜则相反。麻醉完成后将双眼、双耳进行贴膜保护。
手术方式选择和体位选择
手术方式:自体组织补片输尿管成形术可以通过开放、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完成。机器人辅助手术特别适合自体组织补片修复输尿管狭窄这种缝合量大的重建手术。
体位选择:单一上段或中段狭窄取侧卧位 60°,患侧朝上;单侧多段狭窄可在头低脚高侧卧位一体位下完成联合手术;下段狭窄长度较长(>4cm),或有盆腔手术、放疗病史,预估输尿管游离困难患者,可先头低脚高仰卧位完成下段输尿管重建,再侧卧位处理中上段输尿管狭窄。
手术过程
显露狭窄段输尿管:术前夹闭肾造瘘管或术中经肾造瘘缓慢灌注生理盐水促使输尿管扩张,或经肾造瘘顺行 / 或经预留的输尿管导管逆行注入荧光剂吲哚菁绿(ICG),应用腹腔镜或机器人的荧光模式观察定位狭窄段。
狭窄段输尿管的处理:若输尿管管腔仍延续,纵行剪开输尿管狭窄部位腹侧管壁并延伸,用 F10 尿管上下探查确认通畅后行单纯补片输尿管成形术;若病变段输尿管管腔完全闭锁且瘢痕明显或合并输尿管息肉,需切除病变部位后行后壁重建和腹侧自体组织补片输尿管扩大成形术。
口腔黏膜的获取:准确量取输尿管腹侧管壁剖开长度,获取口腔黏膜长度一般较输尿管腹侧缺损长度长 0.5~1.0cm,黏膜宽度控制在 1.2~1.8cm。
阑尾的获取与补片制作:右侧中上段输尿管狭窄患者,若阑尾血供良好且无阑尾炎等情况,首选阑尾组织补片技术。在阑尾根部离断阑尾,保留阑尾系膜及血供,系膜缘对侧纵行剖开阑尾形成补片,剪除多余长度。
大网膜或肾周脂肪包裹覆盖技术:缝合完毕后,建议用大网膜(首选)或肾周脂肪包裹覆盖重建段输尿管,并将大网膜固定在腰大肌上。
自体组织补片决策要点
右侧重建首推阑尾组织补片:右侧输尿管中、上段狭窄首先推荐使用阑尾组织补片,其出现缺血坏死的风险较低。
联合技术在输尿管多段狭窄中的应用:对于单侧输尿管中上段和下段同时发生多段狭窄的患者,可采用口腔黏膜补片或阑尾补片修复输尿管中上段狭窄,同时进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或膀胱瓣代输尿管修复中下段输尿管狭窄,一期完成修复重建。
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管理
管道管理:留置双 J 管患者,术前应拔除双 J 管。反复泌尿系感染、重建手术失败后再次手术的患者,建议患侧肾脏行经皮肾穿刺造瘘。
感染控制:患者术前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应进行肾造瘘充分引流尿液并使用敏感抗生素,尿培养阴性后再手术。围手术期可根据感染情况预防使用抗生素。
手术时机:建议患者拔除双 J 管并进行肾穿刺造瘘后 4~6 周再行顺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明确输尿管狭窄位置、长度后再行输尿管狭窄修复手术。既往有漏尿等情况的患者应延长至肾造瘘后 1~2 月再手术。肿瘤治疗后出现输尿管狭窄的患者,应等待肿瘤治疗完全结束后 1~2 年,明确无肿瘤复发再考虑手术。
患者沟通:术前应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组织补片的获取来源、手术方案等问题,包括最困难情况下选择肠代输尿管或自体肾移植手术方案的可能性。
术后管理
术后管道管理:对于术前有肾造瘘且术中只进行单纯自体组织补片修复输尿管狭窄的患者,建议在术后 3~4d 复查腹部超声,无明显积液即可拔除尿管。多段输尿管狭窄且术中进行联合修复手术或术前拒绝行肾造瘘的患者,建议术后 1~2 周再拔除尿管。肾造瘘管一般可在术后 2 周拔除,特殊情况可延长至术后 6~10 周。根据术中情况,建议术后 4~8 周拔除双 J 管。
感染预防:所有患者建议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进行阑尾补片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手术区域的感染风险。
出血处理:术后应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出血情况。
随访计划:术后 1 个月进行尿常规、肾功能、B 超、CTU 三维成像等检查,术后 3 个月进行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估患肾功能恢复情况,每年至少门诊随访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