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与发病机制
感染性结石是由产脲酶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结石,主要成分有鸟粪石(磷酸铵镁)、碳酸磷灰石和尿酸铵。病原微生物通常来自肠道,经下尿路感染蔓延至上尿路,引发系列反应形成结石,常混合代谢性成分如磷酸钙、草酸钙等。
病原微生物
专性产脲酶病原菌:占 98% 以上,包括奇异变形杆菌、摩根氏菌、解脲脲原体。
兼性产脲酶病原菌:包括葡萄球菌和克雷伯菌。
流行病学与易感因素
约占所有尿路结石的 10% 至 15%,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为 1:2。
易感因素包括女性性别、免疫功能低下、尿路畸形、肾积水、尿路梗阻、长期留置尿路导管、尿流改道、神经源性膀胱、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
临床表现
约 70% 的患者表现为侧腹或腹痛,26% 表现为发热,18% 有肉眼血尿,部分患者无症状,约 1% 的患者以脓毒症表现。
尿液分析可显示感染证据,如碱性尿(pH 大于 7.0)及典型的棺材盖状磷酸铵镁晶体。
诊断
实验室检查:尿液分析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白细胞酯酶、亚硝酸盐阳性等感染证据;尿培养可发现产脲酶的病原菌;血常规及生化检查可了解感染及肾功能情况。
影像学检查:B 超用于术前筛查和术后随访;尿路 X 线平片特点为低透射性,体积通常较大或为鹿角状结石;双源 CT 预测感染性结石的准确率为 50%,怀疑肾功能受损时应行肾图检查。
结石分析:确诊依靠结石成分分析。
治疗
外科清除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SWL):推荐用于直径小于 2 厘米的感染性结石,尤其是结石位置较浅、形状规则的病例。
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是直径大于 2 厘米的复杂感染性结石(如鹿角状结石)的首选手术方式。
输尿管镜碎石术(URS):适用于无法耐受 PCNL 或 SWL 的患者,尤其是解剖结构复杂或有合并症的患者。
腹腔镜取石术:仅在极少数情况下用于解剖结构异常且其他手术不适合的患者。
非手术治疗
饮食疗法:减少富含磷、镁等元素的食物和维生素补充剂的摄入,建议每日保持尿量在 2000 毫升以上。
尿液酸化:通过酸化尿液,将 pH 值控制在 6.2 以下,有助于抑制结石生长并溶解残留结石。
脲酶抑制剂:常用药物醋羟胺酸,可抑制脲酶活性,减少结石的形成,并增强抗菌药物的疗效。
经皮溶石治疗:主要适用于不能耐受常规外科手术的患者。
抗菌药物治疗:围手术期及术后均需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感染风险、消除病原菌、减少复发。
残余结石的处理:对于术后残石的患者,建议根据病情适当放宽二次手术指征,结合尿液酸化和脲酶抑制剂治疗,促进残石溶解和排出。
随访与预防
随访:治疗结束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随访一次,此后改为每 3 个月随访 1 次,维持 1 年;1 年后每 6 个月进行门诊随访,特殊情况随时调整随访计划。
预防:包括合理量化液体摄入,保证每日尿量 2000ml 以上;科学选择液体摄入,饮用青梅果汁、蔓越莓汁等酸性饮料;维持健康膳食结构,适当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