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界定
前列腺盆腔综合征(PPS)即 Ⅲ 型前列腺炎(CP/CPPS),是以会阴部、下腹部等部位长期反复的疼痛或不适,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伴有下尿路症状、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生育能力下降、精神及心理症状等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涵盖传统分类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前列腺痛(PD)以及 NIH 分类中的 CP/CPPS。
发病机制
下尿路上皮功能障碍:下尿路上皮保护因子、损害因子和尿液中阴、阳离子形成的微环境失衡,可能破坏下尿路中潜在伤害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平衡。CP/CPPS 与间质性膀胱炎存在相似之处,且前列腺平滑肌细胞膜中钾和钙通道功能异常也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排尿功能异常:过度收缩的尿道括约肌可引起膀胱出口梗阻、残余尿增多,导致尿液返流入前列腺,诱发 “化学性前列腺炎”。CP/CPPS 患者的尿流率下降、功能性尿路梗阻、逼尿肌 - 尿道括约肌协同功能失调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
精神心理因素:久治不愈的患者可出现精神心理及人格特征改变,如抑郁、疑病、焦虑等,这些变化可导致后尿道神经肌肉功能失调,还能改变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功能影响性功能。
神经内分泌因素:CP/CPPS 患者会阴部对热和疼痛的敏感性变化,提示神经内分泌机制参与发病。前列腺等组织受刺激后,会触发脊髓神经反射,释放活性物质,导致会阴部和盆底肌肉活动异常,引起牵涉痛和持续性疼痛。
免疫反应异常:CP/CPPS 患者血清 CD8+细胞水平下降,血清免疫球蛋白 G 水平升高,一些重要细胞因子如 TNF-α、MIP-1α、IL-6、IL-8 等水平在精浆、EPS、血液和前列腺组织中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平衡的失衡:CP/CPPS 患者前列腺上皮细胞清除氧自由基能力相对不足,抗氧化应激反应能力下降,可导致神经末梢致敏,氧化应激障碍可能是发病机制之一。部分患者出现的前列腺外周带、痔及精索静脉丛扩张,可能也与症状及久治不愈有关。
诊断
采用基于症状学的诊断方法,具体如下:
主要症状:包括疼痛症状(会阴、下腹部、睾丸、阴茎、腰骶部等部位疼痛及尿痛、性生活后疼痛等);排尿症状(尿频、尿急、尿不尽等)。患者主要症状评分中任意一条大于 1 分即可判定为前列腺盆腔综合征。
次要症状:包括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早泄、勃起功能障碍等);精神、心理症状(焦虑、抑郁、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精液不液化、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等);其他症状(如阴囊潮湿、滴白等)。仅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及疗效评判依据,单独次要症状不作为诊断依据。首诊时建议行直肠指检,尿常规,泌尿系、前列腺超声检查以排除尿路肿瘤及尿路感染等疾病存在,并排除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病史者。
治疗
药物治疗
α- 受体阻滞剂:通过改善前列腺及周围组织的平滑肌痉挛改善下尿路症状和疼痛症状,疗程至少 12 周以上,注意头晕和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针对疼痛和不适等症状较重的患者。
5α- 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可改善排尿和疼痛症状,一般不推荐用于 PPS,年龄偏大且合并梗阻症状或伴有血精,排除前列腺癌后可根据病情使用。
植物制剂:具有抗非特异性炎症、收缩膀胱逼尿肌和舒张尿道平滑肌等作用,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状态改善症状。
M - 受体阻滞剂:对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症(OAB)但无尿路梗阻表现,仅有尿急、尿频和夜尿增多等症状的患者可尝试使用。
镇痛剂:单一镇痛药不能有效改善症状时,可考虑使用神经性药物,建议患者至疼痛管理中心进一步治疗。
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合并抑郁或焦虑症的 PPS 患者可联合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或苯二氮䓬类等药物治疗。
中医中药: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多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和排尿通淋等作用的药物。
其他治疗
前列腺按摩: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可考虑采用,联合其他治疗可有效缩短病程。
生物反馈治疗:包括电磁疗法、针刺、胫后神经刺激和经皮神经电刺激等,可松弛痉挛的骨盆区肌肉并改善其协调性。
物理治疗:包括热疗和微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治疗盆底肌肉病变或肌筋膜疼痛。
精神、心理治疗:心理干预可针对疼痛本身或减轻疼痛,有助于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