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科其他 > 文章内容

中国肾脏移植受者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2-13 07:54浏览:

 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分类
按时间分类: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加速性排斥反应(AAR)、急性排斥反应(AR)和慢性排斥反应(CR)。
按发病机制分类:细胞介导的(细胞性)排斥反应(CMR 或 cellular rejection)以及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AMR 或 humoral rejection)。
超急性排斥反应
诊断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移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一般在 24h 内,个别延迟至 48h。当供肾恢复血供,移植肾有颜色、体积、质地等变化,如由深红色变为紫褐色,体积先增大后缩小,泌尿停止,少数有寒战、高热、高血压、无尿、精神差等危重症表现。
病理表现:供者特异性抗体与受者肾脏内皮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造成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纤维素沉着和微血栓形成,使动脉、小动脉和肾小球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鉴别诊断:需与吻合口狭窄、血栓形成、血管扭曲、肾动脉痉挛、肾动脉或肾静脉血栓形成、输尿管急性梗阻、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等相鉴别,辅助检查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
预防
供受者 ABO 血型符合输血原则,ABO 血型不符者需经特殊处理。
交叉配型阴性有助于降低 HAR 的发生。
不使用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性实验(CDC)>10% 的供者。
群体反应抗体(PRA)测定有助于发现高致敏的受者。
对于二次以上移植的高致敏受者,建议移植前行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以去除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有助于降低抗体水平。
去除 B 细胞可使用利妥昔单抗或包含利妥昔单抗的方案。
治疗:确诊后应尽早切除移植肾,避免危及患者生命。
加速性排斥反应
诊断
临床表现:多发生在移植术后 2-5d,在移植肾功能恢复过程中突然出现少尿或无尿,体温上升,血压升高,移植肾肿胀、疼痛,伴有血尿,血清肌酐水平快速升高。
病理表现:以小血管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特征,如血管壁内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内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沉积,小动脉中层纤维蛋白样坏死,肾实质梗死、出血,间质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相关蛋白沉积,肾小管周毛细血管基底膜 C4d 沉积提示预后不良。
辅助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移植肾血流灌注明显不足,阻力指数升高。
治疗:通常采用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如增加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或联合使用多种免疫抑制剂,也可考虑使用抗淋巴细胞抗体等生物制剂进行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切除移植肾。
此外,指南还对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进行了规范,具体可参考《器官移植》杂志上发表的《中国肾移植排斥反映临床诊疗指南》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