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治疗抑郁障碍的专家共识》于 2024 年 11 月 20 日发布。以下是该专家共识的一些要点:
开发原则
纳入目标使用者:研究团队在程序开发早期应纳入抑郁障碍患者、心理治疗师 / 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目标使用者,听取他们对 VR 心理干预的态度、需求、期望和偏好。
根据反馈修改更新:在程序开发、后续验证和临床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目标使用者的反馈,修改或更新 VR 心理干预程序。
多学科团队协作:开发 VR 程序的多学科团队要高效开发,保证程序核心内容基于心理治疗技术以确保科学性,为使用者提供良好体验,提高治疗效果。
验证效果及安全性:基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 VR 心理干预程序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内容要求
使用方式灵活:VR 心理治疗可模块化使用,也可作为单独的干预手段。
设置虚拟治疗师:VR 心理治疗程序中应包含虚拟心理治疗师,为使用者提供 VR 心理干预流程说明、心理教育、鼓励支持、技术指导等。
包含多种治疗技术:VR 心理治疗中可包含心理教育技术、行为激活技术、放松疗法等,如 VR 行为激活治疗、VR 运动、VR 放松、VR 认知重构等都能够改善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还可包括 VR 社交训练、VR 艺术治疗、VR 宠物治疗、VR 化身治疗等。
应用范围
适用群体:适用于抑郁障碍患者、阈下抑郁障碍患者、有抑郁情绪主诉的健康人、围产期抑郁妇女、有抑郁症状的躯体疾病患者等。
适用环境:可在住院病房、养老机构、学校和研究机构、社区等环境中开展。
临床应用推荐意见
规范化 VR 相关的设备配置和技术操作。
设计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VR 心理治疗的疗效评价应由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提供。
VR 心理治疗应随着更先进的技术更新,如结合 ChatGPT、AI 对话、微表情识别等。
VR 心理治疗系统应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
不良反应及应对
VR 晕动症:部分患者初次体验 VR 时会出现晕眩、头痛等 “VR 晕动症”,可通过合理控制 VR 体验时长、减少突如其来的动态场景等方式缓解。
逃避现实倾向:过度依赖虚拟环境可能削弱患者面对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可通过限制每次治疗时长、实时记录使用者进展等方式,保证患者在虚拟与现实间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