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精神心理 > 文章内容

失眠中西医结合康复临床实践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1-27 08:49浏览:

评估和诊断
评估内容
西医:需从主诉、睡前状况、睡眠 - 觉醒节律、夜间症状、日间活动和功能、其他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精神检查以及家族史进行信息采集,还可借助主观测评工具如 PSQI 量表、SDRS 量表、ISI 量表等,或通过客观测评工具如多导睡眠图、多次睡眠潜伏期实验进行辅助诊断。
中医:注重采集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特点、受教育程度、发病诱因、发病时间、情绪状态、体感、汗出、口味、口渴、饮水、饮食习惯、纳食、消化、月经、二便情况、舌象、脉象、面色、唇色、体态、步态等信息。
疾病诊断标准
西医: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和《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 3 版)》。慢性失眠症需同时符合存在入睡困难等一种或多种睡眠异常症状、存在疲劳等一种或多种与失眠相关的日间症状等六项标准。符合部分标准但病程不足 3 个月和(或)相关症状出现频率未达到每周 3 次者,为短期失眠症。
中医: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等,重则彻夜不寐。
中医辨证分型
辨虚实:短期失眠症多见实证,慢性失眠症多见虚证或虚实夹杂。实证多因气滞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等;虚证多由心脾两虚、心胆气虚、阴虚火旺等引起。
辨脏腑:病位主要在心,兼见急躁易怒多为肝火内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多为脾虚不运;胆怯易惊、多疑多为胆气不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多为肾阴亏虚。
辨病邪:病邪多为痰、火、瘀。痰邪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实火者多见口舌生疮等;虚火者多见腰膝酸软等;血瘀多见于慢性失眠久治不愈者。
治疗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失眠类型和严重程度,选用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等。如入睡困难可选非苯二氮卓类如唑吡坦等;睡眠维持困难可用苯二氮卓类如舒乐安定等。
非药物治疗:培养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包括规律作息,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喝茶咖啡等。还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光照疗法、经颅电刺激、生物反馈等。
中医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辨证选用中药方剂,如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加减,肝郁化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等。也可选用一些中成药。
针灸推拿: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百会、神庭、四神聪等,调节气血,改善睡眠。推拿可通过按摩头部、颈部等部位的穴位,舒缓肌肉紧张,放松身心。
其他疗法:如艾灸、耳针等,以及气功、音乐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也可辅助改善失眠。
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对于轻度失眠患者,可先尝试中医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调整生活方式等,配合心理疏导。
中度失眠患者可采用中药联合心理治疗、睡眠卫生教育等,必要时加用小剂量的西医镇静催眠药物。
重度失眠患者则需要更积极的综合治疗,如中药汤剂联合西药,同时配合针灸、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还可根据情况采用麻醉诱导睡眠疗法等特殊治疗。
日常调护
饮食调护:避免过食辛辣、肥甘厚味等刺激性食物,晚餐不宜过饱。可适当食用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莲子、百合、酸枣仁等。
情志调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散步、与他人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志。
生活起居: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营造安静、舒适、黑暗和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