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动靶向治疗的条件
-
中轴型 SpA:经至少两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最大剂量治疗 4 周无效,或疾病活动度评分(如 ASDAS-CRP≥2.1 或 BASDAI≥4)持续升高。
-
外周关节受累: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控制不佳,或附着点炎、中轴症状活动。
-
银屑病关节炎(PsA):皮肤损害严重或多关节受累。
-
一线药物推荐
-
TNF-α 抑制剂(如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和IL-17A 抑制剂(如司库奇尤单抗)为初始选择,两者疗效相当,无明确优先级。
-
IL-17A 抑制剂对合并银屑病的 SpA 患者更优,可优先选用。
-
JAK 抑制剂(如托法替布、乌帕替尼)作为 TNF 或 IL-17 抑制剂不耐受或无效时的替代方案。
-
特殊人群管理
-
合并葡萄膜炎或炎症性肠病:优先选择 TNF 单克隆抗体(如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因其对葡萄膜炎预防效果更优。
-
禁忌 TNF 抑制剂者:可选用 IL-17A 抑制剂或 JAK 抑制剂。
-
筛查与风险控制
-
感染筛查:治疗前需排查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结核感染,TNF 抑制剂可能增加 HBV 再激活风险。
-
肿瘤风险:长期使用生物制剂需监测肿瘤发生可能。
-
结构损伤评估
-
治疗前需评估髋关节、附着点及远端指间关节受累情况,早期干预可延缓骨破坏。
-
药物联用原则
-
中轴型 SpA:不推荐 TNF 抑制剂联合甲氨蝶呤,联用无额外获益。
-
PsA:可根据病情联用传统 DMARDs(如甲氨蝶呤)或生物制剂。
-
疗效监测与调整
-
治疗 6~8 个月后评估疗效,无效或不耐受时可更换同类或不同机制药物(如 TNF 抑制剂换为 IL-17 抑制剂)。
-
长期使用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及炎症指标。
-
精准分层治疗:强调根据疾病活动度、受累部位及合并症选择药物。
-
IL-17 抑制剂地位提升:与 TNF 抑制剂并列一线,尤其适用于合并银屑病或传统药物无效的患者。
-
JAK 抑制剂扩展应用:为 TNF/IL-17 抑制剂失败患者提供新选择。
该共识为 SpA 靶向治疗提供了规范化路径,注重个体化用药与多学科协作,旨在优化疗效并降低感染等风险。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