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病证结合诊疗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制订,旨在指导干燥综合征(SS)的中医诊疗和调护。以下是其部分主要内容:
-
西医诊断:参考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如 2016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 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分类标准等。主要依据包括:口干、眼干等症状持续至少 3 个月;眼部检查有角膜染色阳性、泪膜破裂时间缩短等异常;唾液腺检查如唾液流率降低、腮腺造影异常等;血清学检查抗 SS - A、抗 SS - B 抗体阳性等。同时需排除其他可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
中医辨证:常见证型有阴虚津亏证,表现为口眼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气阴两虚证,除口眼干燥外,还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等;燥毒瘀结证,可见口眼干燥,关节疼痛,皮肤紫癜,腮腺肿大,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苔薄黄,脉弦涩等。
-
中医内治
-
阴虚津亏证:治以滋阴生津,润燥清热,常用方剂如沙参麦冬汤、六味地黄丸等加减。药物可选用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山茱萸、石斛等。
-
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润燥生津,方选补中益气汤合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知母、黄柏、熟地黄等。
-
燥毒瘀结证: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润燥,可予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如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玄参、竹叶心、金银花、连翘、桃仁、红花、当归等。
-
中医外治
-
针灸治疗:局部选穴如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等用于缓解眼干;廉泉、承浆、地仓等用于改善口干。远端选穴可根据辨证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位,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津液生成和输布1。
-
中药熏蒸:用枸杞子、菊花、秦皮等具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的中药,经过高温雾化出蒸汽,作用于眼部,缓解眼部干涩、瘙痒,缓解疲劳1。
-
中药含漱:选用具有生津润燥、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乌梅、甘草、薄荷等煎水含漱,可缓解口干症状。
-
西医治疗1
-
局部治疗:使用人工唾液和人工泪液缓解口眼干燥症状;对于有口腔念珠菌感染者,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
-
系统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受累器官,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羟氯喹、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糖皮质激素用于病情活动、有重要器官受累者;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等可用于治疗难治性干燥综合征。
-
饮食调护:避免食用辛辣、香燥、温热之品,如辣椒、花椒、生姜等,以防助火伤津。宜多吃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的食物,如梨、甘蔗、百合、银耳、蜂蜜等。
-
生活调护: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中。注意用眼卫生,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避免用眼过度。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预防口腔感染。
-
情志调护:干燥综合征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应注意调畅情志,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