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13 10:37浏览:

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一、引言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脊柱内固定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内固定失败、脊柱畸形、神经功能损伤等严重后果,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为了规范脊柱内固定术后 SSI 的预防策略,降低其发生率,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感染学组组织相关专家,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借鉴 Delphi 法,经过反复多次讨论和修改,结合中国临床实践,制定了本共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防控策略。
二、危险因素
(一)患者因素
  1. 年龄:老年患者(年龄>60 岁)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组织愈合能力减弱,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术后发生 SSI 的风险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年龄每增加 10 岁,SSI 发生风险升高约 1.5 倍 。
  1. 基础疾病
  •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抑制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能力,同时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组织血运障碍,不利于伤口愈合,显著增加 SSI 风险。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SSI 发生率可比正常人群高 2 - 4 倍。
  • 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易发生术后感染。此外,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SSI 发生率极高。
  • 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5g/L)患者,机体合成代谢能力下降,伤口愈合所需的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合成不足,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同时,营养不良常伴有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进一步削弱机体免疫功能。
  1. 其他因素
  • 肥胖:肥胖患者(体质指数 BMI>30kg/m²)皮下脂肪层较厚,手术操作难度增加,手术时间延长,且脂肪组织血运相对较差,抗感染能力弱,术后易发生脂肪液化,进而引发感染。
  •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导致血管收缩,减少组织血供,同时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影响伤口愈合。吸烟者术后 SSI 发生率比非吸烟者高 1.5 - 3 倍。
  • 长期使用激素:除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外,部分因其他疾病(如哮喘、肾病综合征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免疫功能受抑制,术后感染风险增加。
(二)手术相关因素
  1. 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超过 3h 是 SSI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手术时间延长,手术切口暴露时间增加,细菌污染机会增多,同时组织长时间牵拉、缺血,局部免疫功能下降,感染风险显著上升。研究显示,手术时间每延长 1h,SSI 发生率增加约 1.5 - 3 倍。
  1. 术中失血量:术中失血量>1000ml 与 SSI 发生密切相关。大量失血导致机体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功能受抑制,同时可能需要异体输血,而异体输血可进一步抑制患者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
  1. 手术复杂程度:手术节段多(融合节段>2 个)、操作复杂的脊柱内固定手术,如脊柱畸形矫正术、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等,手术创伤大,组织损伤重,手术时间长,术后感染风险明显高于简单的脊柱内固定手术。
  1. 植入物使用:脊柱内固定植入物的存在为细菌黏附提供了表面,细菌在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和治疗难度。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内固定系统,表面积大,更易引发感染。
  1. 无菌操作:手术过程中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如手术人员手卫生不达标、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手术室空气质量不合格等,均可导致手术部位细菌污染,引发 SSI。
(三)术后因素
  1. 伤口护理: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如切口沾水、敷料松动未及时更换、引流不畅等,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引发感染。特别是在炎热潮湿季节,若伤口护理不到位,感染风险更高。
  1. 引流管理:术后引流时间过长(>48h),引流管成为细菌进入伤口的途径,增加 SSI 发生风险。同时,引流不畅导致伤口内积液,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1. 病房环境:病房环境不洁,如空气消毒不达标、物品表面细菌超标等,可使患者术后暴露于高菌环境中,增加感染机会。此外,病房人员流动大、探视制度不严格,也可能带入细菌,引发感染。
三、预防策略
(一)术前准备
  1. 患者评估与优化
  • 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包括年龄、基础疾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等,识别 SSI 高危患者。对于老年患者,应充分评估各脏器功能,做好围手术期管理。
  •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7.8mmol/L 以下,餐后 2 小时血糖控制在 10.0mmol/L 以下;对于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在不影响原发病治疗的前提下,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或暂停使用。
  • 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通过饮食调整(增加优质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或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纠正低蛋白血症,使白蛋白水平达到 35g/L 以上。
  • 鼓励患者戒烟,术前戒烟至少 2 周,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1. 皮肤准备
  • 术前一天,患者应进行全身沐浴,清洁皮肤。手术区域毛发若影响手术操作,可在术前使用一次性电动剃须刀剔除,避免使用刀片刮毛,防止损伤皮肤增加感染风险。
  • 术前即刻,使用碘伏等消毒剂对手术区域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足够大,一般以切口为中心,上下各超过两个椎体,左右至腋中线。消毒后使用无菌巾覆盖手术区域。
  1.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 对于脊柱内固定手术,应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手术部位常见病原菌及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广谱、杀菌力强、组织穿透性好且不良反应少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一般推荐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或万古霉素。
  • 预防性抗生素应在切皮前 30 分钟至 1 小时内静脉滴注,确保在手术开始时,手术部位组织内已达到有效的抗生素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 3h 或术中失血量>1500ml,应在术中追加一次抗生素剂量。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对于手术时间长、污染风险高的手术,可延长至 48 小时。
(二)术中措施
  1. 手术室环境管理
  • 手术室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采用空气净化系统,保证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符合标准。手术间应在术前提前开启净化系统,持续运行至手术结束后一段时间。
  • 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数量和流动,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出手术间。手术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手套等,且口罩需遮住口鼻,帽子应覆盖全部头发。
  • 手术器械和物品应严格灭菌,遵循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对于不耐热、不耐湿的器械,如内镜等,可采用环氧乙烷灭菌;耐热、耐湿的器械首选高压蒸汽灭菌。使用前应检查灭菌标识及有效期,确保器械灭菌合格。
  1. 手术操作规范
  • 手术医生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整个手术过程保持无菌观念,避免手术器械、物品及手术区域受到污染。
  • 精细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采用微创手术技术,可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感染风险。对于复杂手术,术前应充分规划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效率。
  • 合理使用电刀,避免过度烧灼组织,减少组织碳化和坏死,降低感染风险。术中注意止血,彻底止血可减少术后血肿形成,降低细菌滋生的机会。
  • 对于植入物,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进行安装,避免植入物污染。植入前,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植入物及周围组织,减少细菌附着。
  1. 引流管理
  • 根据手术情况合理放置引流管,选择合适的引流管类型和直径。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受压和脱出。
  • 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术后早期若引流液较多,应及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堵塞。一般情况下,当引流液量<50ml/d 时,可考虑拔除引流管,尽量缩短引流时间,避免超过 48h。
(三)术后管理
  1. 伤口护理
  • 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情况,术后每天查看切口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疼痛加剧等异常表现。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若敷料被血液或渗液浸湿,应及时更换。
  • 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进行伤口换药,一般术后 2 - 3 天换药一次。换药时,先用碘伏消毒切口周围皮肤,再轻轻揭开敷料,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避免损伤切口。若发现切口有红肿、硬结、波动感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
  1. 引流管护理
  • 除保持引流管通畅外,还应注意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定期更换引流装置,一般每天更换一次,防止引流液逆流引起感染。
  • 当引流管拔除后,应观察穿刺点有无渗液、出血,如有异常及时处理。穿刺点用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敷料。
  1. 患者管理
  • 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根据手术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增加活动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于伤口愈合。但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影响内固定稳定性。
  •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术后继续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促进身体恢复。对于无法经口进食或进食不足的患者,可给予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
  •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变化。术后 3 天内,每天至少测量 4 次体温,若体温超过 38.5℃,应及时查找原因,排除感染可能。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以及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有无异常,警惕感染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1. 病房环境管理
  • 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机等方式。每天对病房地面、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尤其是患者床旁桌椅、床头柜等高频接触表面。
  •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员数量和探视时间,减少病房人员流动。探视人员进入病房应穿戴口罩、帽子等,避免将外界细菌带入病房。
四、总结
脊柱内固定术后 SSI 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优化,做好术前准备;在术中严格管理手术室环境,规范手术操作,合理进行引流管理;术后加强伤口护理、引流管护理、患者管理以及病房环境管理,可有效降低 SSI 发生率,提高脊柱内固定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循本共识建议,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降低感染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同时,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不断完善 SSI 预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