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2024 专家共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前瞻性精准诊断与治疗策略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13 10:32浏览:

一、引言
骨质疏松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传统诊断与治疗方法在面对复杂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情况时,存在一定局限性。为提升诊疗效果,基于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形成本前瞻性精准诊断与治疗策略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指导。
二、前瞻性精准诊断策略
(一)风险评估
  1. 多因素综合评估:结合患者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既往骨折史、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运动量)等因素,运用 FRAX 等风险评估工具,量化骨折风险。对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等高风险人群,重点关注。例如,一位 65 岁绝经后女性,有吸烟史且母亲曾患骨质疏松性骨折,通过 FRAX 评估,其 10 年内髋部骨折风险高于一般人群,应高度警惕。
  1. 动态评估:定期(建议每年)对患者进行风险再评估,及时调整预防与治疗策略。患者生活方式改变(如开始规律运动、戒烟)或出现新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影响骨代谢)时,需重新评估。
(二)影像学检查
  1. 骨密度检测:双能 X 线吸收测定法(DXA)为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精准测量腰椎、髋部等部位骨密度,明确骨质疏松程度。对于无法进行 DXA 检测的特殊情况(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影响检测结果),定量 CT(QCT)可作为补充,能更准确反映松质骨骨密度。
  1. 骨折部位影像学评估:对于已发生骨折的患者,除常规 X 线检查明确骨折类型、移位情况外,CT 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骨折细节,如椎体骨折的粉碎程度、关节内骨折的累及范围等,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信息。MRI 在判断隐匿性骨折、鉴别新鲜与陈旧性骨折方面具有优势,对于 X 线及 CT 难以发现的细微骨折,MRI 可早期明确诊断,避免漏诊。
(三)生物标志物检测
  1. 骨转换标志物:检测血清骨钙素、I 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等骨形成标志物,以及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5b(TRACP 5b)、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等骨吸收标志物,了解骨代谢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骨转换标志物变化,可评估治疗效果。如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后,骨吸收标志物 CTX 水平下降,提示药物对抑制骨吸收有效。
  1. 遗传学标志物:部分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相关,如维生素 D 受体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等。对于有明确家族遗传倾向的患者,进行遗传学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更精准评估风险,制定个性化预防与治疗方案。
三、精准治疗策略
(一)基础治疗
  1. 营养支持:保证充足钙和维生素 D 摄入。每日钙摄入量推荐 1000 - 1200mg,可通过饮食(如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富含钙食物)及钙剂补充。维生素 D 可促进钙吸收,每日推荐摄入量 800 - 1200IU,多晒太阳(每天户外活动 15 - 30 分钟)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 D,必要时可口服维生素 D 制剂。
  1. 运动锻炼: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对于一般患者,推荐规律的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等)和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简单肢体力量训练),增强骨骼强度与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但运动强度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骨折风险增加。
(二)药物治疗
  1. 抗骨质疏松药物
  • 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阿仑膦酸钠每周服用一次,方便患者依从;唑来膦酸每年静脉注射一次,适用于不能耐受口服药物的患者。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时,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口服药物需空腹服用,服药后保持直立位 30 分钟,避免反流食管炎发生。
  • 降钙素类:鲑降钙素、鳗鱼降钙素等,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解骨痛,尤其适用于骨折后疼痛明显的患者。降钙素类药物可能引起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
  • 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特立帕肽,促进骨形成。每日皮下注射,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 2 年,可显著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但有导致高钙血症等不良反应可能,用药期间需监测血钙水平。
  • 其他:地舒单抗,通过抑制核因子 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减少破骨细胞生成,降低骨折风险,每 6 个月皮下注射一次;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可降低椎体骨折风险,但有增加静脉血栓风险,需严格评估后使用。
  1. 中药治疗:中医根据患者辨证论治,采用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等治法。常用中成药如仙灵骨葆胶囊、金天格胶囊等,临床研究显示其可改善骨代谢,提高骨密度。同时,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疗法也可辅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三)手术治疗
  1. 手术指征:对于骨折移位明显、影响肢体功能或脊柱骨折导致神经受压等情况,需手术治疗。如髋部骨折患者,若骨折不稳定,保守治疗并发症多,手术内固定或关节置换可早期恢复患者活动能力,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脊柱骨折患者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应尽快手术减压、稳定脊柱。
  1. 手术方式选择:根据骨折部位、类型及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四肢骨折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使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固定骨折端;椎体压缩骨折可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对于髋部骨折,年轻患者多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老年患者根据身体情况可考虑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四)康复治疗
  1. 早期康复:骨折后早期(一般术后 1 - 2 周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用力绷紧大腿肌肉,保持数秒后放松),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
  1. 中后期康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康复训练强度。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如髋、膝关节的屈伸练习)、平衡训练(如站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恢复肢体功能。康复过程中,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根据骨折愈合进展调整康复方案。
四、总结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前瞻性精准诊断与治疗策略,强调从多维度进行风险评估与诊断,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涵盖基础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等各个环节。临床医生应综合运用本共识推荐策略,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降低骨折再发风险,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需不断完善精准诊疗策略,更好地服务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