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价格低、黏度适中,是当前临床最常使用的椎体骨修复材料,但临床使用需关注渗漏、热损伤和骨整合问题。
-
磷酸钙骨水泥(CPC):在骨传导和降解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是理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向,但存在粘合力弱、易解体、脆性高和力学强度低等问题。
-
混合骨水泥(PMMA - CPC):有助于结合二者优势,理论优势较大,但当前临床应用效果仍存争议。
-
复合骨水泥: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但其临床应用尚需进一步基础与临床试验证明。
-
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在临床使用仍然无法完全替代,受限于来源和骨质疏松等实际问题,往往需要相互结合使用。
-
骨修复干预时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急性期可采用椎体强化术治疗,在缓解疼痛、改善病人生活质量、避免卧床相关并发症等方面效果较好。
-
PVP/PKP 的对比:PVP 或 PKP 在骨折椎体骨修复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劣之分。
-
单侧穿刺 / 双侧穿刺的对比:单侧穿刺和双侧穿刺对于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来说,都是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骨水泥注入剂量:骨水泥注入量满足缓解疼痛、恢复椎体稳定性即可,不必追求特定的剂量。
-
其他椎体强化技术:椎体支架植入术(VBS)和 SpineJack 系统等新型骨修复材料以及器械改良可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但这些技术的长期稳定性和效果尚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持。
-
开放手术策略:开放内固定手术应针对骨质疏松特点注意选择合适内植物,并密切关注开放内固定手术后邻椎病、交界性后凸、矢状位失平衡、内固定松动移位等并发症。
-
并发症防范与处理:改变骨水泥黏度、器械改良以及加强术中监测可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与手术本身尚无明确相关证据。
-
椎骨修复术后注意事项:椎体强化术后的康复需要等待骨水泥硬化,逐渐过渡到病人适度活动。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和神经状态至关重要,尤其要注意不同椎体填充物对负重活动时间的影响,需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
OVCFs 病人应当进行规范的个体化长期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加速骨折愈合,降低再骨折风险。“三位一体” 战略强调围手术期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减少 OVCFs 术后骨丢失,促进愈合,预防再骨折。药物治疗包括基本补充剂(钙剂与维生素 D)、抗骨吸收药物(双磷酸盐类、降钙素及地舒单抗等)以及促进骨形成药物(注射用骨肽、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和 sclerostin 抑制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