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颈脊髓损伤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常见问题专家共识》旨在规范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操作,指导临床实践,促进规范化护理。以下是该共识的部分要点:
-
伤情评估:首先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肢体的运动及感觉情况。
-
颈部制动和正确搬运:采用颈托固定,沙袋置于头部两侧防止颈部转动,清醒患者可用双手抱住头部,昏迷患者可采用 “捆绑式” 固定方法,搬运过程中避免震动患者。对于清醒的、颈部无疼痛的、无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的、无其他合并伤的患者,不推荐颈部制动。
-
转运注意事项:未明确类型的急性颈脊髓损伤应使用颈托固定患者于平板上,维持中立体位。转运过程中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与给氧,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
病史采集与评估:入院后即刻由护理人员初步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功能及神经功能,了解受伤原因,同时评估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的损伤,并于 24h 内完善入院护理病历。
-
病情观察: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出入量,动态评估患者的运动感觉情况的变化,关注患者症状变化。
-
药物治疗:建议对急性脊髓损伤 8h 以内,且无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等明确禁忌证者给予 24h 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时间不超过 48h;甘露醇作为急性颈脊髓损伤的脱水药物;神经妥乐平作为神经营养类药物等。
-
颈部固定:针对颈部脊髓损伤程度给予颅骨牵引或颈托外固定,体位变换时注意保持患者身体纵轴的一致性。
-
呼吸道护理:根据颈脊髓损伤患者情况,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前路手术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在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术后鼓励患者主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咳嗽和排痰训练,定时翻身拍背,辅助痰液排出,给予雾化吸入。
-
肠道护理:对于便秘的患者,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按摩患者腹部,定时排便,适当应用通便药物,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鼓励颈脊髓损伤患者病情稳定后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基础肠道管理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进行经肛门灌洗。
-
营养评估及营养护理:入院后首先进行营养评估,根据评分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在治疗和护理期间应加强观察,根据早期临床表现和化验指标准确判断低钠血症和低蛋白血症,做到早发现、早评估和早干预。
-
泌尿系护理:早期处理以留置导尿为主,进入恢复期后采取膀胱功能再训练,间歇性导尿等方法,改善排尿行为,促进患者康复。
-
皮肤管理:建议每天至少进行 2 次视觉和触觉皮肤检查。全面评估,积极预防,对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患者及时进行对症处理。使用会阴皮肤状况评估工具(PAT)进行失禁性皮炎的风险评估。对已发生的失禁性皮炎做好皮肤的清洗、滋润和保护,选用适宜的清洗剂和保护剂,操作时动作轻柔。
-
术后体位护理:患者应采取仰卧位,身体向左或向右倾斜 15°~30° 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
-
伤口及引流观察: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妥善固定引流管,观察并记录引流的颜色、性质和量,确保管路畅通,保持伤口的干燥。
-
体温异常护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高热,主要采取物理降温,低体温的患者应注意保暖。术后吸收热,给予对症处理。感染性发热,遵医嘱给予抗生素的治疗。
-
疼痛护理:对于骨骼肌肉疼痛,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不正确姿势,必要时给予非甾体抗炎止痛药物。针对内脏痛,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存在感染的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先应用药物等保守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或神经调控治疗。
-
深静脉血栓预防:早期评估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预防时间持续 3 个月。
-
心理护理:建议心理护理干预贯穿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恰当的心理康复措施。
-
功能锻炼指导: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展,在患者病情稳定情况下,制定个体化锻炼措施,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并保证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