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骨质疏松性骨折中西医协同诊疗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13 10:19浏览:

中西医协同诊断

 
  • 西医诊断:系统性体检与病史回顾是诊断前提,CT 三维重建在诊断和决策治疗方案中具有重要作用;双能 X 线吸收法是骨质疏松症首选诊断方法,必要时可选择定量 CT。临床表现上,患者常合并低能量损伤史和既往骨质疏松症诊断,女性多见于绝经后,常有游走性骨痛病史,负重活动后加重,还可能出现无诱因下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包括 X 线、CT,MRI 检查对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意义较大,无法行 MRI 检查时可考虑全身骨扫描。骨密度检测方面,双能 X 线吸收法是公认标准方法,定量 CT 正处于临床推广阶段。实验室检查常规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等,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有骨形成标志物如血清碱性磷酸酶等和骨吸收标志物如 Ⅰ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等。
  • 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包括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和气虚血瘀证四型。气滞血瘀证表现为伤处肿胀,骨部或关节疼痛剧烈等;脾肾阳虚证表现为伤处隐痛,乏力倦怠等;肝肾阴虚证表现为伤处隐痛,腰酸腿软等;气虚血瘀证表现为伤处稍肿,肢体乏力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西医协同治疗

 
  • 围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
    • 西药治疗:基本补充剂包括钙剂和维生素 D,应同时包含在围手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中,覆盖整个治疗周期。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膦酸盐、降钙素和地舒单抗,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因静脉血栓风险,不建议卧床患者长期使用。促骨形成药物主要为甲状旁腺素类,可根据病情单独使用、与抗骨吸收药物序贯或同时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半衰期长,长期使用后需评估是否进入药物假期,地舒单抗与降钙素类药物无药物假期,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原则是长期化、个体化,一般维持 21 个月以上。
    • 中药施治:中医治疗骨质疏松基本策略为 “补肾填精、健脾益气、活血化瘀”,通过辨证论治实现肝脾肾同治、筋骨同调和气血平衡。
  • 中医外治疗法:包括中医外固定、针刀疗法、针灸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在处理骨折并发慢性软组织劳损和粘连性疾病方面有较好疗效。
  • 常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适用于轻至中度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 24h 镇痛治疗后能够恢复活动。椎体强化微创手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疼痛剧烈且影响活动等情况。
    • 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无移位的稳定型可选择非手术治疗,骨折移位且合并大结节骨折且钢板无法固定的患者,可用锚钉技术辅助固定。不稳定的外科颈两部分骨质疏松性骨折一般推荐手术治疗,可选择髓内钉或锁定钢板内固定。
    •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通常是首选,且推荐在伤后 48h 内尽早实施,无明显移位的稳定型骨折或无法耐受手术患者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无显著移位或低移位倾向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建议使用空心加压螺钉。
    • 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能基本恢复关节面平整等达到功能复位标准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粉碎性骨折累及关节面、关节面台阶超过 2mm 等情况建议采用手术治疗。

中西医协同预防

 
包括营养支持、适当运动、跌倒预防和体格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