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年)》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共同发起,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朱立国院士和高景华教授组织多学科专家制订。以下是部分主要内容:
-
使用者:可用于各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专科医院及基层医疗门诊机构等。使用人群为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针灸推拿科、中医科、康复科等临床工作的医师及相关科研工作者。
-
目标人群: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
-
辨病诊断
-
症状:典型特征是间歇性跛行,部分患者有根性症状,马尾神经受压可出现会阴区感觉异常,甚至二便功能障碍。
-
体征:通常症状多、体征少,常见腰椎前凸变平、活动范围减少,直腿抬高试验阴性,部分可见腰过伸试验阳性。
-
影像学检查:腰椎 X 线侧位片椎管正中矢状径小于 13mm,功能位可见椎体失稳;CT 可见病变椎管周围组织增生,突出的椎间盘压迫同节段硬膜囊、神经根;MRI 可明确显示腰椎管病理状态的全貌。
-
辨证诊断
-
风寒痹阻证:腰腿酸胀重着,肌肉拘紧、痉挛不舒,遇冷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
气虚血瘀证:腰酸背痛难以久坐,疼痛缠绵,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质瘀紫,苔薄,脉弦紧。
-
肝肾亏虚证:腰腿酸痛无力,劳累后更甚,休息后可缓解,精神疲倦,肌肉瘦削;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
中医经典名方
-
风寒痹阻型:对于风寒痹阻型患者,建议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蠲痹汤(《医宗金鉴》)进行治疗。
-
气虚血瘀型:对于气虚血瘀型患者,建议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进行治疗。
-
西药治疗1
-
降钙素:可降低马尾神经血液循环、降低血管内血液流动,能有效改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等神经症状。
-
血管扩张剂:如利马前列素可扩张血管、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进而改善椎管内软组织血液循环、减轻缺血性神经损伤、增加神经组织血流量、缓解疼痛与麻木等症状。
-
抗癫痫药物和抗抑郁药物:抗癫痫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可用于疼痛症状、睡眠、疲劳感的改善,不建议长期使用。
-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封闭治疗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浸润与渗出等。经椎板间行糖皮质激素注射可短期缓解间歇性跛行或放射痛症状,影像引导下经椎间孔行糖皮质激素多部位注射可缓解下肢疼痛、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症状。
该指南为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了规范和指导,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