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2023 ACR适宜性标准:慢性手部和腕关节疼痛(更新版)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13 08:23浏览:

2023 ACR 适宜性标准:慢性手部和腕关节疼痛(更新版)
一、引言
慢性手部和腕关节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日常功能,其病因复杂多样,涵盖创伤、劳损、炎症、退变及全身性疾病累及等。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并更新的《2023 ACR 适宜性标准:慢性手部和腕关节疼痛》,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规范化诊疗指导,助力优化诊疗决策,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本标准对慢性手部和腕关节疼痛的评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推荐。
二、疼痛评估要点
2.1 详细病史采集
全面询问患者疼痛的起病时间、部位、性质(如刺痛、胀痛、酸痛、放射性痛等)、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或数字评分法 NRS 量化评估)、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加重与缓解因素等。了解患者的职业特点,例如从事手工劳作、频繁使用电脑键盘鼠标的人群,更易因长期重复性动作引发手部和腕部劳损疼痛;询问日常活动习惯,包括是否有过度使用手部的行为,如长时间握持工具、玩手机游戏等;了解既往外伤史,哪怕是轻微的扭伤、挫伤,都可能是慢性疼痛的潜在诱因;同时,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常累及手部和腕关节,导致疼痛。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手部关节疼痛外,多伴有晨僵、关节肿胀畸形,且症状多呈对称性发作。
2.2 全面体格检查
仔细检查手部和腕关节的外观,观察有无肿胀、畸形、肌肉萎缩等。触诊关节周围,确定疼痛的具体部位、有无压痛,评估关节的活动度,包括屈伸、旋转、侧偏等方向的活动范围,对比双侧关节活动差异。检查手部肌肉力量,如握力、指力等,判断是否存在肌肉功能受损。特殊检查如握拳尺偏试验(Finkelstein 试验)用于诊断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若试验阳性,患者桡骨茎突处会出现疼痛加剧;腕关节的 Tinel 征和 Phalen 试验,有助于诊断腕管综合征,阳性结果提示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
三、诊断性检查策略
3.1 影像学检查选择
  1. X 线检查:作为初始检查手段,X 线片可清晰显示手部和腕关节的骨骼结构,发现骨折、脱位、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等明显病变。对于创伤后慢性疼痛患者,X 线可排查隐匿性骨折愈合不良情况;对于退行性关节病患者,能观察到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关节间隙不对称性狭窄等典型表现。但 X 线对软组织病变及早期关节软骨损伤显示欠佳。
  1. 超声检查:超声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观察肌腱、腱鞘、滑膜、神经等结构。在腱鞘炎患者中,能发现腱鞘增厚、积液,肌腱回声改变;对于腕管综合征,可测量腕管内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评估神经受压程度;还可实时观察关节活动时软组织的动态变化,且具有操作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强的优势,便于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
  1. MRI 检查:MRI 能全面、精准地显示手部和腕关节的软组织、软骨、骨髓等结构,对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现滑膜增厚、骨髓水肿、关节软骨侵蚀等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与病情监测;对于隐匿性骨折、骨挫伤、软组织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价值。不过,MRI 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检查时间较长,对患者配合度要求高,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通常不适宜进行此项检查。
3.2 实验室检查意义
  1. 血液检查:对于怀疑炎性关节病导致的慢性手部和腕关节疼痛,应进行相关血液检查。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 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阳性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C 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可反映炎症活动程度,在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等疾病活动期明显升高。此外,血尿酸水平检测有助于排查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患者在疼痛发作期血尿酸常显著升高。
  1. 关节液检查:当怀疑关节感染、晶体性关节炎(如痛风、假性痛风)时,可行关节穿刺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通过关节液的外观、常规生化指标、微生物培养及晶体检查,可明确病因。如化脓性关节炎关节液多呈浑浊、脓性,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细菌培养可呈阳性;痛风患者关节液中可发现尿酸盐结晶,偏振光显微镜下呈针状、负性双折射;假性痛风关节液中可见焦磷酸钙晶体,呈菱形、正性双折射。
四、治疗方案推荐
4.1 保守治疗优先
  1. 物理治疗:热敷、冷敷、超声波、冲击波、按摩、针灸等物理治疗方法对缓解慢性手部和腕关节疼痛具有一定疗效。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适用于疼痛缓解期;冷敷在疼痛急性发作期,可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超声波能改善组织代谢,促进损伤修复;冲击波治疗对于肌腱末端病、慢性疼痛有较好效果,可促进组织再生;按摩、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肌肉,调节局部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与肌肉紧张。物理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参数,通常每周进行 2 - 3 次,持续数周。
  1. 药物治疗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口服或外用 NSAIDs 是缓解慢性手部和腕关节疼痛的常用药物。口服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但长期使用可能有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需注意用药剂量和疗程。外用 NSAIDs 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全身不良反应相对较小,适用于轻度疼痛患者或对口服药物不耐受者。
  • 糖皮质激素:对于局部炎症明显、疼痛严重的患者,如腱鞘炎、滑膜炎等,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局部糖皮质激素注射。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迅速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症状。但多次注射可能导致肌腱退变、断裂、皮肤色素沉着等并发症,同一部位注射次数一般每年不超过 3 - 4 次。
  • 肌肉松弛剂:当患者因肌肉紧张、痉挛导致疼痛时,可使用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等,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减轻疼痛。
  • 营养神经药物:对于腕管综合征等神经受压疾病,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可促进神经的修复与再生,改善神经功能,缓解手部麻木、疼痛等症状,一般需连续服用数周。
  1. 矫形器具应用: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矫形器具。如腕关节支具、手指夹板等,可限制关节的过度活动,减轻关节压力,缓解疼痛,促进损伤组织修复。对于腕管综合征患者,佩戴夜间腕关节中立位支具,可减轻正中神经在腕管内的压迫;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手部矫形器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正确姿势,防止关节畸形进一步发展。
4.2 手术治疗指征
  1. 保守治疗无效:经过 3 - 6 个月规范的保守治疗,患者疼痛症状仍无明显改善,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且经评估疼痛由明确的结构异常导致,如严重的腕管综合征、狭窄性腱鞘炎经保守治疗反复发作、关节内游离体、严重的关节畸形等,可考虑手术治疗。
  1. 病情进行性加重:若患者病情呈进行性恶化,如类风湿关节炎导致关节软骨快速侵蚀、关节畸形进展迅速,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应及时手术干预,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尽可能保留关节功能。手术方式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选择,如腕管综合征可行腕管切开减压术;狭窄性腱鞘炎可进行腱鞘切开松解术;关节内游离体可通过关节镜手术取出;对于严重的关节畸形,可能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或融合手术等。
五、康复与预防措施
5.1 康复训练计划
  1. 术后康复: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康复至关重要。术后早期,在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同时,开始进行患肢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握拳、屈伸手指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随着伤口愈合,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从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如腕关节的屈伸、旋转,手指的对指、分指等训练,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后期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如使用握力器、弹力带等辅助器具,增强手部和腕部肌肉力量,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一般需持续数月,定期复查,根据康复进展调整训练方案。
  1. 保守治疗康复:保守治疗患者同样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在疼痛缓解期,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为主要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每天进行适量的手部和腕部伸展、旋转、握拳等运动,可分组进行,每组 10 - 15 次,每天 3 - 4 组。定期进行康复评估,根据症状改善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促进功能恢复,预防病情复发。
5.2 预防建议
  1. 工作与生活习惯调整:对于长期从事手部高强度劳动或重复性动作的人群,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定时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保持正确的姿势,如使用电脑时,保持手腕处于自然放松的位置,避免过度弯曲或伸展;使用工具时,选择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工具,减轻手部负担。日常减少长时间握持手机、鼠标等行为,避免手部过度疲劳。
  1. 运动与锻炼指导:进行适度的手部和腕部锻炼,增强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力量。如进行简单的手指操,包括手指的屈伸、握拳、对指等动作;练习瑜伽、太极拳等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减轻手部和腕部压力。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损伤。
  1. 健康管理: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对手部和腕关节的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要规范治疗,定期复诊,控制病情进展,预防关节畸形和疼痛加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钙、维生素 D 等营养素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类、坚果等,有助于维持骨骼和关节健康;戒烟限酒,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的损害。
六、多学科协作模式
6.1 团队构成
由骨科医生、手外科医生、康复治疗师、风湿免疫科医生、疼痛科医生、物理医学与康复科医生、职业治疗师等组成多学科团队。骨科医生和手外科医生负责诊断和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师制定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恢复关节功能;风湿免疫科医生诊治炎性关节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累及手部和腕关节的疾病;疼痛科医生采用药物、神经阻滞等方法,有效控制患者疼痛;物理医学与康复科医生运用物理治疗手段,如理疗、针灸等,缓解症状;职业治疗师为患者提供工作和日常生活活动的评估与指导,帮助患者适应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6.2 协作流程
患者就诊后,首诊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根据病情邀请相关学科专家进行会诊。各学科专家共同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召开多学科病例讨论会,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康复进展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康复治疗师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发现患者疼痛加重,及时反馈给疼痛科医生,疼痛科医生调整药物治疗方案;骨科医生在术后随访中,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与康复治疗师共同制定后续康复计划;风湿免疫科医生根据炎性关节病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等。通过多学科协作,为慢性手部和腕关节疼痛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个性化的诊疗服务,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