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骨科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方案优化的专家共识
一、引言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旨在通过优化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减少患者生理和心理应激,促进术后快速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在骨科领域,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是 ERAS 理念实施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康复进程和预后有着深远影响。然而,目前骨科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方案存在内容不全面、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等问题。为更好地贯彻 ERAS 理念,提升骨科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质量,特制定本专家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二、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内容优化
2.1 术前健康教育
-
疾病与手术相关知识:向患者详细介绍所患骨科疾病的病因、症状、发展过程以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预期效果。例如,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讲解骨折的类型、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利弊,重点阐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如何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减轻其恐惧和焦虑心理。
-
术前准备事项:指导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准备。包括饮食调整,如术前禁食禁水时间,一般建议术前 6 - 8 小时禁食固体食物,2 小时禁清饮料,以减少误吸风险,同时对于部分患者,可在术前补充碳水化合物饮品,减轻饥饿感和应激反应;皮肤准备,告知患者术前清洁皮肤的重要性及方法,如术前一天进行全身沐浴,重点清洁手术区域皮肤,但要避免损伤皮肤;肠道准备方面,除非特殊手术,一般不常规进行机械性肠道准备,以减少肠道菌群紊乱和水电解质失衡风险。此外,还需告知患者术前戒烟戒酒的重要性,吸烟会影响术后伤口愈合,增加肺部感染风险,酒精可能影响麻醉效果及术后康复,建议患者术前至少戒烟 2 周、戒酒 1 周。
-
呼吸与肢体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如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训练等。深呼吸训练可增强肺通气功能,提高氧储备;有效咳嗽咳痰训练有助于患者术后排出痰液,预防肺部感染。对于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指导其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踝泵运动等,通过肌肉收缩与舒张,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患者可在术前每天进行 3 - 4 组踝泵运动,每组 50 - 100 次。
2.2 术中健康教育(延伸至术前告知)
虽然术中患者处于麻醉状态,直接的健康教育难以实施,但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大致流程、手术室环境、麻醉方式及可能的感受等,减轻患者对陌生手术环境和过程的恐惧。例如,告知患者全身麻醉时会在入睡后进行手术,术中无疼痛感觉;椎管内麻醉时可能会有下肢麻木感,但意识清醒等。同时,强调手术团队的专业性和经验,增强患者信心。
2.3 术后健康教育
-
伤口护理与引流管理:告知患者术后伤口护理的要点,如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沾水,若发现敷料渗血、渗液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讲解引流管的作用、固定方法及注意事项,如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脱落,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情况下术后引流液颜色会逐渐变浅,量逐渐减少,若出现引流液异常增多、颜色鲜红等情况,需及时报告医生。
-
疼痛管理:向患者普及疼痛知识,说明术后疼痛是正常现象,但可通过多种方法有效控制。介绍疼痛评估方法,如数字评分法(NRS),让患者能准确表达疼痛程度。告知患者可采用非药物镇痛方法,如听音乐、看电视、聊天等分散注意力,也可采用物理镇痛方法,如局部冷敷(一般术后 24 - 48 小时内,用于减轻肿胀和疼痛)。对于疼痛较明显的患者,讲解药物镇痛的必要性及药物不良反应,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止痛药物,避免自行增减药量。
-
饮食与营养指导: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一般术后早期,鼓励患者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粥等,随着胃肠功能恢复,逐渐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促进伤口愈合和机体恢复。对于老年患者或骨质疏松患者,强调补钙的重要性,可适当增加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同时补充维生素 D,促进钙吸收。
-
康复训练计划:制定详细的术后康复训练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训练的目的、方法、时间和注意事项。早期康复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为主,如术后当天即可进行患肢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随着病情恢复,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如膝关节置换术后,在术后 2 - 3 天可在康复治疗师辅助下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疼痛和损伤。
三、健康教育方式优化
3.1 多元化教育方式结合
-
面对面讲解: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进行面对面沟通,详细讲解围手术期相关知识,解答疑问。这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可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讲解,确保患者准确理解。在讲解过程中,注意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
图文资料发放:制作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手册、海报等资料。手册内容涵盖疾病知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和直观的图片展示,方便患者随时查阅学习。海报可张贴在病房、护士站等显眼位置,起到提醒和强化记忆的作用。
-
视频教学:拍摄制作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视频,包括手术过程模拟、呼吸与肢体功能训练示范、伤口护理操作等内容。通过视频播放,让患者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视频教学可在病房电视、医院公众号等平台播放,患者可随时观看学习。
-
同伴教育:邀请康复良好的患者分享自身经历和康复经验,让患者从同伴的角度了解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和康复过程,增强信心,提高依从性。可组织患者座谈会,让新老患者进行交流互动。
3.2 个性化教育
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单直观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多采用图片、视频教学,减少文字讲解;对于老年患者,考虑其记忆力下降等特点,反复强调重点内容,适当增加教育频次;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制定详细、针对性强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安排专人指导。例如,对于一名年轻的运动员因骨折接受手术,在康复训练方面,可根据其职业特点和运动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帮助其更快恢复运动能力。
四、健康教育实施流程优化
4.1 多学科协作
成立由骨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营养师、麻醉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健康教育团队。骨科医生负责疾病诊断、手术方案制定及术后康复指导;护士承担围手术期护理知识讲解、患者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实施;康复治疗师制定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营养师提供饮食与营养指导;麻醉师讲解麻醉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各学科人员密切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专业的健康教育服务。定期召开多学科病例讨论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并根据患者康复进展及时调整。
4.2 全程动态教育
将健康教育贯穿于骨科围手术期的全过程,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后随访,进行动态、持续的教育。入院时,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制定初步的健康教育计划;术前、术中、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康复阶段,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出院时,为患者提供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伤口护理、康复训练、复诊时间等,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如有疑问可随时咨询;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微信公众号推送康复知识等方式,持续关注患者康复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五、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5.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制定全面、科学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患者对围手术期知识的掌握程度,可通过问卷调查、知识问答等方式进行评估;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的满意度,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反馈;患者术后康复指标,如伤口愈合情况、关节活动度恢复、肌肉力量恢复、住院时间等;患者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评分变化等。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健康教育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5.2 持续质量改进
根据健康教育效果评估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对健康教育方案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对于患者掌握不好的知识内容,调整教育方式或增加教育频次;对于患者满意度较低的教育方式,进行优化或更换;针对影响患者康复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通过持续质量改进,不断完善骨科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方案,提高健康教育质量,促进患者更好地康复。
六、总结与展望
本专家共识针对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骨科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方案的优化,从内容、方式、实施流程及效果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通过优化健康教育方案,可提高患者对围手术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其自我护理能力和康复信心,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研究的深入,骨科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方案将不断完善,为骨科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协作,拓展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技术手段,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进行健康教育,以提升骨科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