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周围骨折是儿童肢体骨折的常见类型,约占 12%。若早期得到正确诊治,患儿预后通常较好;反之,治疗延误可导致复杂并发症,需多次手术,甚至造成终身残疾,不仅影响儿童健康,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与压力。因此,制定标准化诊疗流程对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
儿童肘关节周围骨折早期诊治困难,主要原因如下:
-
骨化中心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儿童肘关节周围有 6 个次级骨化中心,其出现时间和速度存在性别及个体差异。出现顺序和年龄约为:肱骨小头(男 1 岁、女 1 岁),桡骨头(男 7 岁、女 5 岁),肱骨内上髁(男 7 岁、女 5 岁),肱骨滑车(男 11 岁、女 9 岁),尺骨鹰嘴(男 11 岁、女 9 岁),肱骨外上髁(男 12 岁、女 10 岁)。
-
影像学表现的多样性:因次级骨化中心按顺序出现,相同类型骨折在不同骨化中心阶段影像学特征不同,增加诊断难度(如儿童肘关节周围只有肱骨小头次级骨化中心时,肱骨远端经骺骨折与肘关节脱位影像学上难区分)。此外,骨折线经过肱骨内髁的情况易与肱骨内髁骨折混淆。
-
软骨结构的不可视性: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前,肘关节软骨结构在常规 X 线片上不可见,限制对关节内部结构完整性的评估,给骨折诊断带来挑战和不确定性。
-
软组织结构的影响:儿童肘关节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结构对维持关节稳定性至关重要,其损伤可能掩盖骨折或被误判为骨折,导致漏诊或误诊。
提高肘关节周围骨折诊治准确率的关键是使软骨结构有效显影。磁共振成像(MRI)虽在展示软骨结构方面优势显著,但因设备特性和操作限制,无法在手术中对麻醉后体位变化和复位过程中骨折对位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更多用于术前全面评估,难以满足术中即时指导需求。
超声检查在软组织显影方面有一定优势,国内外医师也对其应用于儿童肘关节周围骨折诊断标准进行了研究,提出一些标准化诊疗方法。但超声检查存在以下挑战:
-
学习曲线与技能要求: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技能和经验以保证诊断准确率,限制了在非专业人员中的普及应用。
-
次级骨化中心的遮挡:在肘关节出现多个次级骨化中心时,超声检查可能受其遮挡,影响对骨折部位的观察,存在诊断局限性。
-
专业界限与资质争议:超声检查可实现术前和术中对骨折情况的动态观察,提高诊断准确性,但因其属于非骨科专业,非超声专业人员术中获取的超声影像能否直接作为诊治依据存在争议。
为提高儿童肘关节周围骨折诊治准确率,确保肘关节次级骨化中心软骨结构在影像中清晰可见,制定规范合理的治疗策略,肘关节损伤术中 X 线造影技术因其安全、有效、简便、微创的特点被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外尚无肘关节损伤术中 X 线造影技术的应用规范,临床实践中因技术使用标准不一致,易导致判断误差、失误甚至并发症,迫切需要建立相关共识指导该技术的规范化应用。
本共识系统总结了儿童肘关节周围骨折的诊疗难点,详细阐述了术中 X 线造影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应用,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综合文献回顾及调查研究形成。本共识的形成遵循严格制定过程,最终确定 7 个关键问题,旨在指导、规范肘关节造影技术在儿童肘关节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推动其在骨科学中的普及和发展。
儿童肘关节术中 X 线造影是利用造影剂增强软骨结构显影的影像学技术。其原理是将造影剂注入肘关节关节囊内,使其在关节囊内弥散,清晰勾勒出由软骨构成的关节面形态。目前最常用碘造影剂(iodinated contrast media, ICM)。进行 X 线透视时,可显现肘关节关节面形态,助力医师准确判断骨折类型,制定精准治疗策略。
关节造影技术应用于 X 线检查始于 1955 年。此后,该技术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MRI 及超声检查等现代影像学手段结合,成为评估和检查关节结构的重要手段。
儿童肘关节术中 X 线造影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有两大关键作用:
-
明确诊断: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化中心可能未完全形成,此时术中肘关节造影技术能提供清晰影像,辅助医师准确判断骨折类型。例如肱骨远端经骺骨折作为儿童常见骨折类型,常依赖肘关节造影技术诊断,否则难以精确判断。对于移位不明显的特殊骨折(如孟氏骨折),肘关节造影技术可有效评估肱桡关节对位情况,为诊断提供关键证据,避免因影像模糊导致诊断困难。
-
指导治疗:以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为例,骨折块移位程度及软骨关节面连续性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术前通过肘关节正侧位、内斜位 X 线片可初步评估骨折块移位情况,但判断软骨关节面完整性和连续性需依赖术中肘关节造影技术。若骨折移位小,且软骨关节铰链未断裂,可考虑保守治疗并密切随访;骨折移位大,且软骨关节铰链断裂,可能需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移位显著且软骨关节铰链断裂的复杂情况,常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以确保骨折稳定复位和愈合。因此,术中肘关节 X 线造影技术对肱骨外髁骨折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帮助医师选择适宜治疗方案。
在 MRI 和 CT 技术出现前,肘关节造影主要用于成人检测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内骨折及骨软骨炎等疾病。随着 MRI 和 CT 技术广泛应用,其使用频率下降,但对于未形成骨化中心或骨骺未闭合的儿童患者,肘关节造影技术仍是重要诊断工具,特别是:
-
肘关节次级骨化中心融合前发生的骨折;
-
涉及肘关节关节囊内结构的骨折;
-
肘关节脱位,包括关节囊破裂,尺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环状韧带破裂。
具体而言,儿童肘关节损伤术中 X 线造影的适应证主要包括: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肱骨外髁骨折、肱骨内髁骨折、桡骨颈骨折、孟氏骨折、肘关节脱位。
相关研究证实了该技术在这些适应证中的重要作用。例如,Akbarnia 等分析 6 例肱骨远端骨折婴儿病例,对比术前 X 线片和关节造影结果,发现 5 例患儿术前 X 线片诊断有偏差,表明在骨化中心未完全形成时,肘关节造影能提供更准确骨折信息,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后续治疗。Marzo 等分析 16 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术前 X 线片和术中关节造影结果,11 例患儿治疗方案因关节造影结果改变,其中 3 例原计划手术治疗改为保守治疗;2 例术前认为软骨关节面连续,造影后发现关节面断裂;6 例术前认为软骨关节面断裂,造影后 1 例关节面连续,强调了术中肘关节造影对肱骨外髁骨折治疗的重要指导作用。Leet 等回顾分析 21 例肱骨内髁骨折患儿病例,4 例患儿诊断无法通过术前 X 线片明确,需依赖肘关节造影提供关键诊断信息。Javed 等报道 1 例 7 岁桡骨颈骨折患儿,强调在桡骨头骨化中心未出现时,肘关节造影在判断闭合复位情况中的重要作用。Lee 等回顾性分析 10 例孟氏损伤患儿术前 X 线片和术中造影结果,5 例患儿诊断需术中造影确认,且术中造影对评估复位效果至关重要,认为该技术有助于发现隐匿的桡骨头脱位,为医师提供准确复位效果评估,指导后续治疗。
术中肘关节 X 线造影技术主要通过外侧入路和后侧入路实现。
-
外侧入路:骨性标志包括肱骨外髁、尺骨鹰嘴突和桡骨头。操作时,患者肘部保持 90° 屈曲。操作者在肱骨外髁和尺骨鹰嘴顶点连线中点与桡骨头连线的中点作为进针点,下压可触及外侧肘关节腔空虚感。穿刺针与前臂约呈 45° 角向前内刺入肘关节,有明显突破感。通过穿刺针回抽,观察有无关节内积血反流,确认是否进入关节腔;也可注射少量造影剂,经 X 线透视确认针尖位置,必要时调整方向。需注意,若穿刺针未准确进入关节腔,造影剂可能蓄积于关节外软组织,影响成像质量。
-
后侧入路:骨性标志有尺骨鹰嘴顶端、肱骨内髁、肱骨外髁。患者肘部同样保持 90° 屈曲。操作者将穿刺针沿尺骨鹰嘴顶端垂直刺入鹰嘴窝和肘关节内,术中借助透视引导穿刺针定位。通过回抽观察有无不凝血反流,确定穿刺针位于肘关节内。后侧入路适用于广泛的肘关节内或关节周围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结果评估。
两种入路操作简便,术者可根据个人习惯和具体病例选择。有学者建议,对外髁骨折进行造影时,后侧入路可能更佳,因为即使造影剂未正确注入关节囊内,对观察外髁骨折影响相对较小,可避免造影剂外溢导致的影像干扰。
目前,用于肘关节术中 X 线造影的造影剂种类较多。与高渗离子型造影剂相比,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因可耐受性更好、并发症更少,应用更为广泛,最常用的有碘帕醇(iopamidol)和碘海醇(iohexol)。有专家倾向使用 200 或 300 mg/mL 的碘帕醇。
在儿科患者中,关节造影术中造影剂剂量与关节腔大小相关,且比增强 CT 所需剂量少。研究指出儿科患者接受增强 CT 检查时,注射造影剂剂量超过 2 mg/kg。当患者多个关节需造影时,建议总剂量不超过 2 mg/kg。
关节内注射碘造影剂的禁忌症与静脉内造影剂相同,包括造影剂过敏和肾功能损伤。由于关节造影术注射剂量小,体内吸收少,术后不良反应较少。
目前虽无标准预防性治疗方案,但与静脉注射预防性处理相似。对有造影剂过敏史的患者,可预防性注射类固醇。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取决于造影剂剂量和肾功能损伤程度。若患者必须使用造影剂,应用生理盐水稀释至最低浓度。当患者患有急性肾功能不全时,应待其肾功能恢复或改善后再行关节造影。
既往认为使用造影剂前需常规进行过敏试验,以预测过敏反应,但研究表明过敏试验的预测价值有限,且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增加患者负担和不必要医疗资源浪费。目前多数指南和专家共识不推荐对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常规进行过敏试验。对于有明确造影剂过敏史等特定高风险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过敏试验。
部分专家建议将造影剂和生理盐水以 1:1 比例配制,认为这样既能保证造影效果,又可减少高浓度造影剂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但也有观点认为,对于一些特定情况(如关节腔较小、对造影剂耐受性较好等),可不稀释造影剂直接使用,以获得更清晰的造影图像。目前关于造影剂是否稀释尚无统一标准,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关节腔大小、病情等)和术者经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