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患者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护理管理专家共识》由湖北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学组制定,旨在为临床规范化护理提供参考2。以下是该共识的部分内容1:
-
护理评估:
-
常规评估:评估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史、皮肤完整性等基本情况;评估全身及局部情况,是否合并全身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评估生活质量、自理能力、营养状况、精神心理状态等。
-
动态、基线评估:个体化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量表,量化评估并记录患者描述的疼痛强度,对患者的主观疼痛感受进行动态评估;对镇静评分和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基线评估。
-
疼痛专科评估:评估疼痛程度、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及发生频率,对功能活动、睡眠的影响;疼痛的伴随症状和加重或缓解的因素;疼痛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是否阿片类药物耐受等。
-
护理重点:
-
疼痛护理:每天巡视患者,了解患者疼痛的高危因素、当天的主诉,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量表进行疼痛评分并记录;IDDS 植入前可继续实施原全身镇痛药物使用方案,并由心理专家对既往阿片类药物成瘾者进行预评估,以防戒断反应和药物滥用。
-
植入前患者准备:遵医嘱停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若患者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血栓形成风险,应综合考虑,遵医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过渡;胸 / 腰椎(必要时全脊柱)磁共振成像确认脑脊液循环通畅;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 次。
-
心理社会支持:术前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耐心介绍鞘内镇痛泵的运作原理及鞘内药物的作用,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发症,介绍以往成功病例鼓励患者。
-
植入前鞘内镇痛测试护理:癌痛患者一般可不行术前鞘内镇痛测试,需要时可使用鞘内镇痛测试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协助镇痛方案的过渡,避免药物过量;留置导管测试时需住院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药物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导管安全等。
-
体位安置:做好患者皮肤完整性及后续诊疗需求评估后,根据医生计划好的置管部位及装置放置部位,摆放体位;无特殊情况,一般使用左 / 右侧卧位。
-
全程无菌技术:在手术及药物配制、药物输注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及保持物品、药品的无菌状态,配合并监督医生保持全程无菌;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 2 倍以上,或出血超过 1500mL 可以追加使用 1 次抗生素。
-
术中评估:护士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与患者沟通,评估患者生命体征、配合程度、全身皮肤情况,有无肢体麻木、无力、冰冷等感觉异常,向医生汇报并配合处理异常状况。
需要监护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和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尿潴留、出血、血肿、感染等。同时要进行相应的护理:
-
伤口及导管护理: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按规范更换敷料;妥善固定导管,防止扭曲、受压、牵拉,观察导管有无移位、脱出等。
-
疼痛管理:继续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根据疼痛程度调整药物剂量或采取其他镇痛措施;若患者疼痛未缓解或加重,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
-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护理: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出现恶心呕吐,可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指导患者饮食调整;发生尿潴留时,可诱导排尿、按摩膀胱等,必要时导尿。
-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评估鞘内药物输注系统与其他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等)以及其他药物的兼容性,避免相互干扰或产生不良反应。
-
患者及家属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的相关知识,包括装置的使用方法、维护要点、注意事项等;培训患者及家属观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方法,如伤口感染、导管异常等,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
定期随访:建立随访制度,通过电话、门诊等方式定期了解患者居家情况,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和护理;提醒患者按时回院进行复查和维护,如更换药物、调整输注参数等。
-
生活指导: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碰撞植入部位;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植入部位清洁干燥;合理饮食,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