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史与高危因素:了解患者病史,关注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较早、吸烟等高危因素,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
-
临床表现与体征:通过盆腔检查(双合诊、三合诊)、子宫颈及外阴检查,排除肛门直肠癌、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或外阴癌等继发的阴道转移癌。
-
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子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等常规检查,必要时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膀胱镜、直肠镜活检辅助诊断。影像学检查方面,原发病灶首选盆腔磁共振成像(MRI),转移病灶首选全身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 CT),条件不具备时可用胸部 / 腹部 / 盆腔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
免疫组化检测:建议使用免疫组化(IHC)检测 HPV 阴性阴道癌的 P53 状态,也可用 NGS 代替。复发、进展或转移性阴道癌患者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PD - L1,晚期或复发 / 转移性阴道癌进行 Her2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不明确者,可进行 FISH 检测。
-
分子分析:建议进行全面的分子分析,至少包括 MSI、TMB、NTRK 和 RET,以预测罕见的泛肿瘤靶向治疗。MMR 可通过免疫组化进行检测。
-
靶区勾画与验证:风险器官靶区勾划时应特别注意靶区的内部运动。放疗期间门诊每周至少进行 1 次影像学检查验证;如果使用调强放射治疗(IMRT),需要每日行图像引导放疗(IGRT)。
-
二线及以上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阴道癌二线及以上治疗,西米普利单抗(Cemiplimab)从首选方案改为其他推荐方案。NTRK 阳性肿瘤,既往未接受过 NTRK 靶向治疗或 NTRK 靶向治疗中进展的患者可选择洛普替尼(Repotrectinib)。
对于初治患者,在详尽评估后,若手术能达到无需术后辅助治疗的根治性切除范围,且不损伤膀胱、直肠、尿道等重要器官功能,可考虑手术治疗。评估手术指征需关注病灶能否完整切除达切缘阴性。但指南主张更小范围的手术,避免根治性手术和放疗联合,减少并发症。
治疗后应进行严密随访,包括定期的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监测等,以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具体随访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式进行个体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