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估患者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预期寿命、基础疾病、治疗方案、血管条件、活动能力、生活方式及经济状况等。例如,对于需要长期化疗且血管条件差的老年肿瘤患者,可能更适合选择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IVAP);而对于短期化疗的年轻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
考虑治疗因素: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治疗周期以及药物特性等来选择。如使用刺激性强、渗透压高的化疗药物,宜选用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以减少药物外渗导致的组织损伤风险。若治疗周期长,IVAP 或 PICC 较为合适;若治疗周期短,可考虑短期的中心静脉导管。
-
权衡装置特性:
-
PICC: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可在床边进行,能提供中长期的静脉通路,适用于上肢血管条件较好的患者,且可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缺点是存在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形成等风险,需要定期维护,且手臂活动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
IVAP:又称输液港,完全埋置于皮下,感染风险低,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美观,适用于需长期或反复静脉治疗的患者3。但植入和取出手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条件,费用相对较高。
-
中心静脉导管(CVC):包括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置入的导管,适用于短期使用、紧急情况下快速建立静脉通路,或需要进行血液净化等特殊治疗的患者。不过,其留置时间较短,并发症如气胸、血胸等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
置管前管理:
-
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方案、置管过程、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以及置管后的注意事项和维护要求,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和理解。
-
血管评估:通过超声等手段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包括血管内径、走行、弹性、有无血栓等,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导管类型。
-
物品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导管、穿刺工具、消毒用品、局部麻醉药等,并确保设备完好、功能正常。
-
置管过程管理:
-
操作规范:由经过专业培训、具备资质的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置管操作,以降低感染风险。在置管过程中,可采用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
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如 PICC 和 IVAP 的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应为上腔静脉下 1/3 段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可通过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数字减影 - 血管造影技术等实时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确保其处于正确位置,避免因导管位置不当引起的并发症3。
-
置管后管理:
-
日常维护:定期对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进行维护,包括更换敷料、冲洗导管、更换肝素帽或无损伤针等。遵循规范的维护流程和时间间隔,防止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例如,PICC 一般每周维护 1 - 2 次,IVAP 在治疗间歇期建议每 4 周维护 1 次3。
-
并发症监测与处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局部疼痛、红肿、渗液、导管回血等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导管移位或断裂等。一旦发生并发症,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感染治疗、溶栓治疗、调整导管位置或拔除导管等。
-
患者自我管理教育: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观察和护理,如保持置管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牵拉导管,注意观察置管侧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等异常。同时,告知患者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
拔管管理:当患者完成治疗或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出现无法解决的并发症时,需要考虑拔管。拔管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导管残留或损伤血管。拔管后,对穿刺部位进行适当的压迫止血和护理,观察有无出血、渗液等情况,并告知患者拔管后的注意事项。
总之,《2024 国际专家共识:肿瘤患者最佳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与管理》强调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并进行规范的管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具体的临床决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医疗团队的经验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