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肿瘤疾病 > 文章内容

NCCN临床实践指南:直肠癌(2024.V5)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21 07:10浏览:

  • 新增分子检测
    • Pole/Pold1 基因检测:指南首次新增 Pole/Pold1 基因检测。Pole 和 Pold1 编码的蛋白可识别并纠正 DNA 复制错误,其外切酶结构域变异会使校对功能丧失,导致基因突变积累。研究证实,Pole 或 Pold1 突变可作为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生存获益的独立指标。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的全身治疗方案中,将可考虑免疫治疗人群拓展为 dMMR/MSI-H 或 Pole/Pold1 突变。同时对 Pole/Pold1 基因检测规范进行了说明。
    • Ret 基因检测:Ret 基因编码受体酪氨酸激酶,其激酶结构域的 Ret 融合会导致激酶活性上调,促进细胞增殖和存活。Ret 基因常见融合伴侣包括 Kif5b、Ccdc6 和 Ncoa4。目前,Ret 抑制剂塞普替尼已被 FDA 批准用于携带激活性 Ret 融合的实体瘤患者。本次指南更新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的分子检测中,加入 Ret 融合检测,并作为塞普替尼用药标志物,同时对 Ret 基因融合检测规范进行了说明。
  • 突出 NGS 检测优势:删除了 “如果已知 Ras/Raf 突变,则无需进行 Her2 检测”,改为 “基于组织或血液的下一代测序(NGS)组合能够发现罕见且可操作的突变和融合”,突出 NGS 的检测优势,并将 NGS 检测作为首选推荐。至此,结直肠癌 NCCN 指南推荐检测的分子标志物增至:Ras、Braf、Her2 扩增、MSI/MMR、Pole、Pold1、Ret、Ntrk。
 
另外,根据既往 NCCN 直肠癌指南,其在直肠癌的定位诊断、分期诊断、手术方式推荐、新辅助治疗等方面有如下内容2
 
  • 定位诊断:2007 年 NCCN 指南将直肠癌明确定义为直肠镜下距肛缘 12cm 以内的癌性病变,这相当于传统定义的 “中低位直肠癌”,距肛门 12cm 以上的 “高位直肠癌” 划归结肠癌范畴。
  • 分期诊断:推荐应用 AJCC 制定的 TNM 分期系统,自 2010 年开始启用第 7 版。推荐将直肠内超声、直肠或盆腔 MRI 以及胸部、腹部、盆腔 CT 检查作为术前分期手段,不推荐 PET-CT 作为直肠癌术前常规检查和复发监测评估的手段。
  • 手术方式:经肛门手术适应证严格限定为 T1N0M0;TME 术式成为标准,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或低位前切除手术应遵循 TME 的原则;腹腔镜手术推荐仍为临床研究;转移性直肠癌外科手术的地位日趋凸显,“肿瘤切除 + 肝转移病灶切除” 已成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标准治疗方法。
  • 新辅助治疗:2008 年指南明确提出针对 TNMⅡ 期(T≥3)、Ⅲ 期(N≥1)病例选择同步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推荐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与放射治疗同期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