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部分
临床评估: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体重下降等症状的发生情况1。
影像学检查
CT 检查:是重要的检查手段,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1。
MRI 检查:对于某些 CT 检查显示不清或难以判断的部位,如软组织分辨等情况,MRI 可提供更详细信息。
PET-CT:在判断肿瘤的转移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隐匿性转移灶的发现有一定价值。
内镜检查
小肠镜:可直接观察小肠黏膜病变,对于可疑部位进行活检,获取病理诊断1。
胶囊内镜:可对整个小肠进行较为全面的观察,发现潜在的病变,但无法进行活检。
病理检查:通过内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小肠腺癌的金标准,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1。
治疗部分
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对于早期小肠腺癌,如肿瘤局限,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应尽可能进行根治性切除,切除范围包括肿瘤所在的肠段、相应的肠系膜及区域淋巴结。
姑息性手术:对于晚期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如存在肠梗阻等症状,可进行姑息性手术,如短路手术、造瘘手术等,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化疗
辅助化疗:对于术后病理提示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深度深等,可考虑术后辅助化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姑息化疗: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化疗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以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
靶向治疗:对于存在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如 HER2 阳性等,可考虑靶向治疗。比如抗 HER2 的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等。
放疗:一般不作为小肠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肿瘤局部复发、无法手术切除且对化疗不敏感等,放疗可作为一种姑息治疗手段,缓解疼痛等症状。
随访部分
随访频率:治疗后的前 2 年,每 3-6 个月随访一次;第 3-5 年,每 6-12 个月随访一次;5 年后,每年随访一次。
随访内容
临床检查: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了解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有无体重下降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定期进行 CT 或 MRI 检查,观察有无肿瘤复发和转移。
实验室检查: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等,如 CEA、CA19-9 等,监测肿瘤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