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手术治疗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发布时间:2025-01-10 08:46浏览:

 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手术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是一类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手术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手术治疗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的手术治疗指导,以下从手术适应证、术前评估、手术原则及术后管理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手术适应证
血管瘤
增生期血管瘤:对于影响重要器官功能(如影响视力、呼吸、吞咽等)的增生期血管瘤,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药物治疗禁忌证,可考虑手术切除。例如,位于眼眶周围导致视力受限的血管瘤,为避免对视力造成不可逆损害,可适时手术。
消退期及消退完成期血管瘤:残留的纤维脂肪组织或皮肤松弛、瘢痕等影响外观或功能时,手术可改善局部形态和功能。如消退后遗留明显皮肤松弛下垂影响面部外观的血管瘤,可通过手术进行整形修复。
脉管畸形
低流量脉管畸形:如微静脉畸形(葡萄酒色斑),若激光等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且病变部位适宜手术切除,可考虑手术改善外观。对于局限性的淋巴管畸形,手术可完整切除病灶,防止其进一步发展。
高流量脉管畸形:当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无法有效控制病情,且病变导致局部组织破坏、功能障碍,或有出血风险时,需手术干预。如累及颌骨的动静脉畸形,导致颌骨骨质破坏、反复出血,应及时手术。
二、术前评估
临床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病变发现时间、生长速度、有无出血、感染等症状。全面检查头颈部病变,记录病变部位、大小、形态、颜色、质地、边界,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评估对五官、口腔、呼吸道等功能的影响。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用于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范围及血流情况,区分低流量和高流量脉管畸形。如血管瘤在超声下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肿块,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能清晰显示病变的三维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病变内的血管分布情况,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 CT 血管造影(CTA):对于累及骨骼的病变,可明确骨质破坏情况,了解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和风险评估。
其他检查:根据病变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排除手术禁忌证。对于一些复杂病例,还可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精确了解病变的血管构筑,为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详细信息。
三、手术原则
完整切除与功能保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以降低复发风险。同时,注重保护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避免损伤导致功能障碍。例如,在切除腮腺区的脉管畸形时,要仔细保护面神经,防止面瘫。
个性化手术方案:根据病变的类型、部位、大小、范围以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对于婴幼儿患者,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尽量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多学科协作: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手术常涉及口腔颌面外科、整形外科、介入科、儿科等多个学科。多学科团队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如对于复杂的高流量脉管畸形,术前可先由介入科进行栓塞治疗,减少术中出血,再由口腔颌面外科进行手术切除。
四、手术时机选择
血管瘤:
增生期:对于影响重要器官功能的血管瘤,应尽早手术干预,一般在发现病变对器官功能产生明显影响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进行。
消退期及消退完成期:手术通常在血管瘤基本消退后进行,一般在患儿 5 - 7 岁以后,此时病变相对稳定,手术对患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且术后效果较好。
脉管畸形:低流量脉管畸形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高流量脉管畸形,若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出血、组织破坏等严重并发症,应及时手术;若病情相对稳定,可在完善术前评估和准备后择期手术。
五、手术方式
传统手术切除:对于局限性、边界较清晰的病变,可采用传统手术切除。手术中需注意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同时精细操作,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例如,对于较小的淋巴管畸形,可直接完整切除。
激光手术:适用于部分表浅的微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等。激光治疗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破坏病变血管或淋巴管,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于较深或范围较大的病变,可能需要多次治疗。
冷冻手术:常用于治疗一些较小的、表浅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通过低温使病变组织坏死、脱落,但可能会引起局部组织水肿、疼痛,且有遗留瘢痕的风险。
联合手术:对于复杂的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常采用多种手术方式联合应用。如先进行介入栓塞减少病变血供,再行手术切除;或手术切除结合激光、冷冻等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六、术后管理
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感染等情况。对于较大的手术创口,可能需要放置引流条,及时引出渗出物,促进伤口愈合。
并发症防治: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出血、感染、神经损伤、局部组织坏死等并发症。如出现出血,应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对于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功能康复:对于因手术导致的面部畸形、功能障碍等,术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言语训练、吞咽训练等,促进功能恢复。
随访观察:术后定期随访,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评估手术效果,观察有无复发迹象。一般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等进行随访,对于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随访时间应适当延长。
七、结语
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手术治疗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遵循个性化、多学科协作的原则。通过规范的术前评估、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和方式,以及完善的术后管理,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医生应依据本共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