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种植牙邻接触丧失应对策略的专家共识
一、引言
人工种植牙已成为牙列缺失或缺损的重要修复方式。邻接触对维持牙列稳定、防止食物嵌塞及促进牙周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种植牙邻接触丧失时有发生,影响种植修复效果和患者口腔健康。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应对人工种植牙邻接触丧失提供指导。
二、邻接触丧失的影响
食物嵌塞:邻接触丧失后,食物易嵌入种植体与邻牙或种植体间间隙,引发局部炎症,导致口臭、牙龈红肿、疼痛等症状,长期可破坏牙周组织。
邻牙移位:邻接触丧失使邻牙失去正常邻面支持,在咀嚼力等作用下,邻牙可能向缺牙间隙倾斜或移位,破坏牙列完整性和咬合关系。
种植体周围炎风险增加:食物残渣和细菌在种植体周围积聚,加上口腔自洁作用减弱,易引发种植体周围炎,导致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威胁种植体长期稳定性。
三、邻接触丧失的原因
修复设计与制作问题
修复体设计不合理:如邻面外形恢复不佳,未形成合适的邻面突度和接触区位置、大小,导致邻接触不良。
制作精度不足:修复体制作过程中,由于模型制取不准确、加工误差等,使修复体与实际口腔情况不匹配,邻接触丧失。
种植手术相关因素
种植体位置不当:种植体植入位置、角度偏差,影响修复体邻面与邻牙的正常接触关系。如种植体过于偏向颊侧或舌侧,难以恢复良好邻接触。
种植体间距异常:多颗种植体植入时,种植体间距离过小或过大,都会增加邻接触恢复难度,导致邻接触丧失。
患者自身因素
咬合力异常:患者存在夜磨牙、紧咬牙等不良习惯,或咬合不平衡,过大的咬合力可使种植修复体或邻牙移位,破坏邻接触。
牙周组织变化:患者自身牙周健康状况不佳,牙周炎导致邻牙松动、移位,进而引起种植牙邻接触丧失。
四、邻接触丧失的诊断
临床检查:通过视诊观察种植体与邻牙间有无间隙,食物残渣堆积情况;用牙线检查邻接触的松紧度,正常邻接触时牙线应稍有阻力通过。同时检查牙龈状况,有无红肿、退缩等炎症表现。
影像学检查:X 线片可辅助判断种植体与邻牙的位置关系,观察邻面牙槽骨有无吸收。CBCT 能提供更详细的三维信息,精确分析种植体位置、邻面间隙及周围骨组织情况。
五、邻接触丧失的应对策略
早期轻微邻接触丧失
调磨修复体:若邻接触丧失是因修复体邻面外形高点不合适,可适当调磨修复体邻面,重塑邻面外形,恢复邻接触。但调磨应谨慎,避免过度调磨导致修复体外形破坏或继发食物嵌塞。
正畸辅助治疗:对于因邻牙轻度移位导致的邻接触丧失,可考虑正畸治疗,通过轻力移动邻牙,关闭间隙,恢复邻接触。此方法适用于年轻患者,且邻牙移动潜力较好的情况。
中度邻接触丧失
重新制作修复体:若调磨无法解决问题,可拆除原修复体,重新制取精确模型,设计并制作修复体,恢复良好邻接触。重新制作时,需充分考虑种植体位置、邻牙形态及咬合关系等因素。
使用邻面辅助装置:可在种植修复体邻面粘结邻面导板、邻面翼等辅助装置,引导邻牙移动,同时防止食物嵌塞。这些装置需定期检查和调整,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严重邻接触丧失或伴有并发症
种植体重新定位或二次种植:若种植体位置严重偏差导致邻接触丧失,且无法通过修复手段解决,可考虑取出种植体,重新评估种植位点,进行种植体重新定位植入。对于多颗种植体间邻接触丧失,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合适位置增加种植体,以恢复邻接触和牙列完整性。
综合治疗:若已出现种植体周围炎、邻牙牙周炎等并发症,需先进行相应的治疗,如种植体周围清创、牙周系统治疗等。待炎症控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恢复邻接触。
六、预防措施
种植手术前规划:术前通过口腔检查、影像学分析等,精确评估患者口腔条件,制定个性化种植方案,确保种植体植入位置、角度和间距合适。利用数字化技术,如种植导板辅助种植手术,提高种植精准度。
修复过程质量控制:制取精确的口腔模型,采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和工艺,确保修复体制作精度。在修复体试戴过程中,仔细检查邻接触情况,及时调整。
患者教育与维护:向患者强调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性,指导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和冲牙器等。对于有不良咬合习惯的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如佩戴咬合垫。定期安排患者复诊,监测种植修复体及邻牙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