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微创拔牙技术的规范化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发布时间:2025-01-10 08:33浏览:

 微创拔牙技术的规范化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一、引言
微创拔牙技术旨在通过精细操作与先进器械,最大程度减少拔牙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促进术后恢复并降低并发症风险。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微创拔牙技术规范化应用的指导。
二、微创拔牙技术的原理与优势
原理
利用微创拔牙器械,如微创牙挺、超声骨刀等,通过精确切割、分离牙周组织与牙槽骨,避免传统拔牙方式中粗暴的撬动和锤击,从而减少对牙周组织、牙槽骨及邻牙的损伤。例如,超声骨刀利用高频振动将牙槽骨选择性切割,同时对周围组织损伤小。
优势
减少创伤:手术过程中对牙周膜、牙槽骨的损伤显著降低,术后疼痛、肿胀、出血等反应明显减轻。
降低并发症:降低邻牙损伤、牙根折断、牙槽骨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对于复杂牙拔除,优势更为突出。
加速恢复:较小的创伤有利于术后创口愈合,患者能更快恢复正常饮食与生活。
三、微创拔牙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各类阻生牙:包括下颌阻生智齿、埋伏牙等,微创技术可有效解决因牙齿位置复杂导致的拔牙困难,降低手术风险。
复杂牙拔除:如牙根肥大、弯曲,或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的牙齿,微创拔牙技术能更精准地处理。
对术后恢复要求高的患者:如演员、运动员等特殊职业人群,以及对疼痛敏感、希望快速恢复的患者。
禁忌证
全身禁忌证:与传统拔牙相似,包括未控制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例如,血压高于 180/110mmHg 的高血压患者,需先控制血压再拔牙。
局部禁忌证:拔牙部位存在急性炎症,如急性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等,应先控制炎症;局部牙槽骨严重萎缩、解剖结构异常且无法通过微创技术安全处理的情况。
四、微创拔牙技术的术前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全身健康状况、疾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例如,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评估其凝血功能及停药风险。
口腔检查:全面检查口腔情况,包括牙齿松动度、牙周状况、邻牙及对颌牙情况等。特别注意拔牙部位的软组织状况,如有无红肿、瘢痕等。
影像学检查:建议常规拍摄口腔 X 线片(如根尖片、全景片),对于复杂牙拔除,需进行 CBCT 检查。通过影像学资料,精确了解牙齿的位置、形态、牙根数目、弯曲程度,以及与周围解剖结构(如神经管、上颌窦等)的关系。
五、微创拔牙技术的操作流程
麻醉:根据患者情况与拔牙部位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局部浸润麻醉或阻滞麻醉。确保麻醉效果完善,同时注意麻醉药物的剂量与注射方法,避免并发症。
软组织处理:使用锐利的手术刀,沿牙龈乳头顶端作切口,尽量减少对牙龈组织的撕裂。必要时可进行黏骨膜瓣的翻开,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但要注意瓣的设计与保护。
去骨与分牙(如有需要):对于阻生牙或复杂牙,可能需去除部分牙槽骨以解除阻力。可选用超声骨刀或高速涡轮手机配合金刚砂车针进行去骨操作。分牙时,利用微创牙挺或高速涡轮手机将牙齿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取出,降低拔牙阻力。
牙齿拔除:使用微创牙挺插入牙周间隙,通过楔力、旋转力等轻柔地将牙齿挺松,然后用拔牙钳拔除。操作过程中避免过度用力,防止牙根折断或牙槽骨骨折。
创口处理:牙齿拔除后,清理拔牙窝内的碎片、肉芽组织等,检查牙槽骨有无骨折。对于撕裂的牙龈组织,进行对位缝合。必要时可在拔牙窝内放置促进愈合的材料,如生物膜、骨粉等。
六、微创拔牙技术的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医嘱:告知患者术后咬紧棉球 30 - 40 分钟,压迫止血;术后 2 小时可进食温凉、软质食物,避免患侧咀嚼;24 小时内避免刷牙漱口,防止血凝块脱落。
疼痛管理:术后疼痛通常较轻微,对于疼痛敏感患者,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物。同时,可采用冰敷等物理方法缓解疼痛与肿胀。
创口观察与处理:术后 1 - 2 天内,密切观察患者创口出血、肿胀情况。若出现出血不止、剧烈疼痛、发热等异常情况,及时复诊处理。一般术后 7 - 10 天拆线。
七、微创拔牙技术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术后少量渗血可通过压迫止血处理。若出血较多,需重新检查创口,可能因牙龈撕裂未缝合好、牙槽窝内血管破裂等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如缝合止血、填塞明胶海绵等。
疼痛与肿胀:一般为术后正常反应,可通过上述止痛、冰敷等方法缓解。若肿胀严重、伴有发热等感染症状,可能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牙根折断:若折断牙根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可不强行取出,待其自行吸收或排出。若折断牙根较大,影响创口愈合或可能导致感染,需再次手术取出。
神经损伤:如下牙槽神经损伤,导致下唇麻木。术后可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多数患者在数周或数月内可逐渐恢复,若长时间未恢复,需进一步评估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