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黏膜给药中成药临床应用药物警戒指南

作者: 中国中药杂志,2024,4发布时间:2025-01-10 08:22浏览:

 黏膜给药中成药临床应用药物警戒指南
一、总则
目的:旨在通过规范的监测、评估和干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黏膜给药中成药在临床使用中的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类通过黏膜途径给药的中成药,包括但不限于口腔黏膜(含片、喷雾剂等)、鼻腔黏膜(滴鼻剂等)、眼部黏膜(滴眼剂等)、直肠黏膜(栓剂等)及阴道黏膜(栓剂、凝胶等)给药的中成药。
二、黏膜给药中成药特点及风险
特点
吸收迅速:黏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药物可快速透过黏膜进入血液循环,起效相对较快。例如口腔黏膜给药的复方草珊瑚含片,可快速缓解咽喉不适。
避免首过效应:部分药物经黏膜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代谢,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如硝酸甘油舌下含片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
局部作用显著:能在用药局部形成较高药物浓度,发挥良好的局部治疗作用。如直肠栓剂用于治疗痔疮,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风险
黏膜刺激:中成药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黏膜产生刺激,引起疼痛、红肿、瘙痒等不适。如部分鼻腔喷雾剂可能导致鼻黏膜干燥、刺痛。
过敏反应: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易引发过敏。从轻度的皮疹、瘙痒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都有可能发生,如某些阴道栓剂可能引发阴道局部或全身过敏症状。
全身不良反应:虽经黏膜给药,但药物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仍可能引发全身性不良反应,如影响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例如含马钱子的中成药经直肠给药,若吸收过多,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
三、药物警戒流程
监测
医疗机构监测: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使用黏膜给药中成药后的反应。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情况(包括药品名称、剂型、剂量、用药频率、用药时间等)以及出现的任何异常表现。例如护士在给患者使用鼻腔喷雾剂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鼻部不适等症状。
患者自发报告:鼓励患者主动报告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不适。可通过设立专门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热线、在线平台等方式,方便患者反馈。如医院官网设置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入口,患者可自行填写相关信息。
药品生产企业监测: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收集来自医疗机构、患者及其他渠道的反馈信息。对产品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例如企业定期对销售人员收集的市场反馈进行整理分析。
评估
关联性判断:专业人员依据患者的用药时间、症状出现时间、撤药反应、再次用药反应等因素,判断不良反应与用药之间的关联性。如患者在使用某种口腔黏膜喷雾剂后迅速出现口腔黏膜红肿,停药后症状缓解,再次用药又出现相同症状,可初步判断关联性较强。
严重程度评估:按照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估对患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轻微的不良反应如短暂的局部瘙痒,严重的如过敏性休克等威胁生命的情况。
风险获益评估:综合考虑药物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判断是否继续使用该药物或调整治疗方案。若某种黏膜给药中成药治疗效果显著,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严重,需权衡风险与获益。
干预
调整用药:根据评估结果,若不良反应较轻,可适当调整用药剂量、频率或更换剂型。如患者使用某种阴道栓剂出现轻微瘙痒,可减少用药剂量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不良反应严重,则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发布警示信息:药品监管部门、生产企业或医疗机构,针对发现的严重风险,及时发布警示信息,告知医护人员、患者及公众。如药品监管部门在官网发布关于某黏膜给药中成药不良反应的警示公告。
改进产品:生产企业针对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改进产品质量,优化生产工艺,如调整药物配方、提高制剂纯度等,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四、特殊人群用药警戒
儿童:儿童黏膜相对娇嫩,对药物刺激更为敏感。在使用黏膜给药中成药时,需严格控制剂量,选择合适剂型。例如儿童使用口腔喷雾剂时,剂量应酌减,且注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产品。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哭闹、拒食等异常表现,及时评估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黏膜给药中成药时,需关注药物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老年人使用直肠栓剂时,要考虑其与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等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加强监测。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部分中成药成分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此类人群,除非明确必要,应尽量避免使用黏膜给药中成药。如确需使用,需充分评估风险,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观察母婴情况。
五、结语
黏膜给药中成药在临床应用广泛,通过实施全面、规范的药物警戒措施,能够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其使用风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各相关方(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监管部门等)应密切协作,共同做好黏膜给药中成药的药物警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