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中国专家共识:根尖显微外科》英文名为 “Expert consensus on apical microsurgery”,于 2025 年 1 月 2 日发布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上。主要内容如下:
适应证
牙髓根尖周病: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后,根尖周病变仍持续存在或加重,如根尖周囊肿、根尖周肉芽肿、慢性根尖周炎等。
根管治疗失败:包括根管充填不完善、根管内器械分离无法取出、根管再治疗困难等情况,且根尖周病变明显。
解剖结构异常:如牙根弯曲、根管钙化、根尖分歧或侧支根管复杂等,导致常规根管治疗无法彻底清除感染源。
禁忌证
全身状况不佳: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可能无法耐受手术。
局部感染严重:根尖周组织急性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或存在严重的牙周炎、牙槽骨吸收过多等情况,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
患者不配合:患者由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原因无法配合手术治疗,如无法保持口腔清洁、不能按时复诊等。
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等,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根尖片、锥形束 CT 等,以明确病变的范围、牙根的形态和周围组织的情况。
手术器械准备:准备好牙科手术显微镜、显微外科手术器械、超声治疗仪、根尖倒预备器械、生物陶瓷材料等。
患者教育: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的目的、过程、风险和预后,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口腔清洁和术后护理。
操作程序
麻醉: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局部浸润麻醉或传导阻滞麻醉。
切口与翻瓣:在患牙的唇颊侧或舌腭侧牙龈缘作切口,一般为半月形或梯形切口,然后小心地翻开粘骨膜瓣,暴露牙槽骨。
去骨与根尖暴露:使用高速涡轮手机或超声骨刀去除适量的牙槽骨,以充分暴露根尖病变区域,注意避免损伤牙根和周围的重要组织。
根尖切除与倒预备:在显微镜下用金刚砂车针或超声工作尖将根尖切除,一般切除长度为 2-3mm,然后进行根尖倒预备,形成一个良好的倒充填窝洞。
根尖倒充填:选择合适的生物陶瓷材料或其他倒充填材料,如 MTA 等,将其填入倒预备窝洞内,并用器械压实,确保充填材料与根管壁和根尖周组织紧密贴合。
缝合:用可吸收缝线或丝线将翻瓣的牙龈组织进行缝合,一般采用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的方法,注意缝合的松紧度要适宜。
并发症预防措施
出血:术前应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术中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如遇出血可采用压迫止血、电凝止血或使用止血药物等方法。
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前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持口腔清洁,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处理感染迹象。
牙根折断:在去骨、根尖切除和倒预备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操作力度和方向,避免过度切割或用力不当导致牙根折断。
神经损伤:熟悉口腔颌面部的神经解剖结构,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舌神经等重要神经。
疗效评价
临床评价:观察患者术后的症状和体征,如疼痛、肿胀、瘘管等是否消失或减轻,咀嚼功能是否恢复正常。
影像学评价:术后定期进行根尖片、锥形束 CT 等影像学检查,观察根尖周病变的愈合情况,如病变范围是否缩小、骨质是否修复等。
时间评价:一般在术后 3 个月、6 个月、1 年等时间点进行复查和评价,以确定手术的长期疗效。
共识明确了根尖显微外科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操作程序、并发症预防措施、疗效评价等内容,适用于经过系统培训后开展根尖显微外科手术的牙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