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像科 > 列表
  • 正常凝血机制2018-03-21 20:10:16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它是十分复杂的理化反应。肉眼可见的血块形成既是纤维蛋白形成的物理现象,也是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的终点。整个过程涉及许多凝血因子。 (一)凝血因子 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4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

  • 尿比重的临床意义2018-03-21 20:09:38

    1.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它与尿内所含溶质的多少成正比,而与尿量成反比,并与尿液的颜色深浅平行。 (1)尿比重增高:表示尿液浓缩,见于急性肾炎、蛋白尿、糖尿...

  • 尿素与尿素氮的区别2018-03-21 20:08:36

    尿素是蛋白质及其组成成份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在蛋白质分解代谢中,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形成氨的在肝脏中被结合生成尿素,这是人体内清除多余氮的最重要途径。同时,尿素是体内含量最高的非蛋白质含氮物质。 尿素测定是肾功能评价应用...

  • 双向免疫扩散实验应用2018-03-21 20:07:51

    将抗原和抗体溶液分别放在凝胶的对应孔中,让两者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当抗原与抗体相遇在浓度比例适当处形成可见的白色沉淀线。 应用: 1)血清学诊断 2)免疫化学分析:沉淀线位置主要与抗原、抗体两者浓度比例有关,沉淀线靠近抗原空,提示抗体含量高;靠近抗体...

  • 单核细胞的生理作用2018-03-21 20:07:13

    骨髓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髓系干细胞和粒-单系祖细胞,而后发育为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释放至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大部分粘附于血管壁,少数随血液循环,在血中停留3~6d后即进入组织或体腔内,转变为幼吞噬细胞,再成熟为吞噬细胞,寿命可达2...

  •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2018-03-21 20:06:36

    电解质 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为了促使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由于氯化钠在水溶液中解离成Na+和Cl-,可分别中和胶体粒子上的...

  • 雪夫反应介绍2018-03-21 20:05:58

    标本采集 选择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或腰椎棘突或胸骨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液0.1~0.2ml,制成薄涂片。 参考值 正常血细胞经PAS染色,粒系细胞中原粒细胞多呈阴性反应,自早幼粒以下各阶段细胞均呈阳性反应,细胞越成熟,阳性反应程度越强。单核系细胞呈弱阳性反...

  • 红细胞结构异常介绍2018-03-21 20:05:23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指胞浆内存在嗜碱性黑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等,多少不均,正常人血片中很少见到,约万分之一。在铅、铋、汞、锌中毒时增多,常作为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 2.卡波氏环成熟红细胞浆...

  • 絮状沉淀试验介绍2018-03-21 20:04:37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1)轻、中度增高,见于肝脓肿、肝癌。 (2)显著增高,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需要检查人群:肝功能不正常患者。 注意事项 不适宜人群:无 检查前禁忌: (1)在检查前要注意不要服用药物,因为有些药物会加重肝脏负担...

  • 红细胞输注介绍2018-03-21 20:04:00

    临床需要输积压的患者约80%以上是需要补充红细胞,所以红细胞制晶的种类很多。 1.少浆血:从全血中移出部分血浆,使红细胞压积约为50%. 2.浓缩红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红细胞制品,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其红细胞压积为70-90%,红细胞压积在80%以上者输注时应加生理...

  • 首页
  • 上一页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下一页
  • 末页
  • 2992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