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计数 单核细胞(mon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髓系干细胞和粒-单系祖细胞之后进而发育为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后者逐遂可释放至外周血中。循环血内的单核细胞并非终末细胞,它在血中的停留只是暂的,3-6天后进...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原理]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它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入细胞计数盘中,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中类繁多,虽想...
白细胞形态检查 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大小不等:---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 2)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粒细胞易混淆;有时细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
正常的抗凝血机制是由细胞和体液两方面的因素来完成的。 1.细胞抗凝作用: 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来完成。 2.体液抗凝作用 (1)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其抗凝作用占生理抗凝作用的70%~80%.AT-Ⅲ是肝素依赖的丝...
人体三种凝血机制: (1)内源凝血途径:内源凝血途径是指由FⅫ被激活到FⅨa-Ⅷ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2)外源凝血途径:外源凝血途径是指从TF释放到TF-FⅦ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3)共同凝血途径:共同凝血途径是指由F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依白血病细胞来源及表达不同分两种类型: 1.双表型:在混合细胞白血病中,确定有大于或等于10%的恶变细胞,既有淋巴细胞系,又有髓细胞系特性。 2.双系型:也可命名为双克隆型(同时有两种或多种分别表达髓系或不同淋巴系标记的白血病细胞)...
1.血象和骨髓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在(10~500)109/L,外周血和骨髓出现多形核淋巴细胞,在外周血占10%以上,此类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大小不等,细胞核呈多形性改变,扭曲、畸形或分叶状,核凹陷很深呈二叶或多叶,或折叠呈花瓣状,也称花细胞。贫血及血小板减...
粒红比例正常范围: (2~4):1. 检查介绍: 粒红比例是指在显微镜下计数骨髓涂片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 临床意义: 比例增高:见于各类白血...
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检查介绍: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值增多,可见于以下情况: a)慢...
(1)概述:因子Ⅷ抑制剂是一种抑制或灭活因子Ⅷ:C的抗体。由于该抗体灭活因子Ⅷ:C,致使因子Ⅷ:C活性降低。临床症状类似于重型血友病A,且对常规抗血友病球蛋白制剂治疗效果不佳。因子Ⅷ抑制物常发生于10%~20%的重型血友病A反复输注血液或血浆制品后,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