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NCCN临床实践指南: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2024.V3)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4-23 08:55浏览:

治疗方案更新

  • 骨痛二线治疗:对于双膦酸盐治疗后骨痛无反应的患者,或因肾功能不全不适合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推荐使用抗 RANKL 单抗(如地舒单抗),FDA 批准的生物类似药可作为合适替代品。
  • 惰性和冒烟型治疗补充:对于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ISM)和冒烟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SM)的治疗,增加 “在某些情况下有用:克拉屈滨或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
  • 侵袭性等类型治疗调整:对于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ASM)、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伴相关血液系统肿瘤(SM - AHN)以及肥大细胞白血病伴或不伴相关血液系统肿瘤(MCL±AHN)的治疗,若临床获益未达到 2013 IWG - MRT - ECNM 临床试验缓解标准的阈值,应重新分期,考虑二线治疗(多药联合化疗),并考虑同时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CT)。
  • 药物毒性管理内容删除:删除了阿伐替尼和米哚妥林毒性管理的页面及相关内容。

不同亚型治疗推荐

  • 症状性 ISM 或 SSM:推荐使用抗介质药物治疗症状,参加临床试验是首选。血小板计数≥50 x 10⁹/L 的症状性 ISM 患者,阿伐替尼也是首选。对于有严重、难治性介质症状或骨病的患者,克拉屈滨或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 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有用。
  • ASM、SM - AHN(SM 优先于 AHN 时)和 MCL(无论是否伴有 AHN):参加临床试验、阿伐替尼(血小板计数≥50 x 10⁹/L)和米哚妥林是首选方案;克拉屈滨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 泼尼松)是其他推荐方案。伊马替尼适用于罕见的特定情况,如 ASM 患者检测 KIT D816V 突变阴性或未知、伴有 FIP1L1::PDGFRA 基因融合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药物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 阿伐替尼:在相关试验中,阿伐替尼治疗中重度 ISM 患者 24 周,总症状评分显著降低,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KIT D816V 变异等位基因分数等指标也明显下降。晚期 SM 患者总体缓解率达 75%。阿伐替尼组与安慰剂组 3 级或更高级别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常见不良事件有潮红、外周水肿等,且能显著延长患者中位总生存期。
  • 米哚妥林:一项针对 116 例晚期 SM 患者的研究中,患者总体缓解率为 60%,不同亚型的晚期 SM 患者缓解率相似。但治疗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低级别恶心、呕吐、腹泻,以及新出现或恶化的 3 - 4 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 克拉屈滨:在 ISM、ASM 和 SM - AHN 患者中,缓解率分别达到 56%、50% 和 55%,能降低血清和尿液中肥大细胞激活的代谢产物,减轻肥大细胞介质释放相关症状,改善骨骼疾病和骨髓肥大细胞负担等,但治疗伴随一些 3 - 4 级毒性反应,如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机会性感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前数据大多来自于 KIT 抑制剂出现之前的移植系列研究。有回顾性分析纳入 57 例晚期 SM 患者,接受异基因 HCT 治疗后,患者总体的缓解率为 70%,不同亚型患者的 3 年总生存率有所差异,SM - AHN 患者为 74%,ASM 患者为 43%,MCL 患者为 17%,MCL 亚型是总生存率较差的最强风险因素。异基因 HCT 在晚期 SM 治疗中的作用还需前瞻性试验进一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