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选择: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能状态、合并症等因素,评估其对治疗的耐受性。对于体能状态较好、无严重合并症的患者,更适合接受 T 细胞结合双特异性抗体治疗。
-
疾病特征:明确多发性骨髓瘤的分期、细胞遗传学异常、基因突变等情况,有助于预测治疗反应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策略。
-
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性,对 T 细胞结合双特异性抗体的剂量进行个体化调整。初始治疗时,通常采用推荐的起始剂量,然后根据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在医生指导下逐渐调整剂量。
-
联合治疗:可以考虑将 T 细胞结合双特异性抗体与其他抗骨髓瘤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如与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等联合应用,但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多为 1 级或 2 级。诊断需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预防方面,可评估预防性使用托珠单抗以降低发生率。根据综合征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分级管理策略,如密切观察、使用托珠单抗、糖皮质激素等。
-
神经毒性:包括头痛、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周围神经病变等。不同双特异性抗体在临床试验中神经毒性发生率有所不同。评估和管理涉及神经学检查、评分系统和诊断性检查。对于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皮质类固醇尤其是地塞米松是首选治疗药物,还可考虑预防性使用非镇静性抗癫痫药物。对于持续性神经毒性,可能需要咨询神经科医生并使用替代药物。
-
疗效评估: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如 PET - CT、MRI、血清蛋白电泳等,以评估肿瘤的缓解情况,判断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长期随访: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不良反应的长期影响等。监测患者的免疫功能,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IMWG 还参与收集接受此类免疫治疗患者的前瞻性实时数据,以不断学习和调整临床实践,优化接受免疫治疗患者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