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NCCN临床实践指南:B细胞淋巴瘤(2024.V2)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4-23 08:47浏览:

滤泡性淋巴瘤(FL)

  • 三线及后续治疗:T 细胞衔接器疗法双特异性抗体中,增加 epcoritamab - bysp 作为 2A 类首选推荐;CAR - T 细胞疗法中,增加 lisocabtagenemaraleucel(靶向 CD19)作为 2A 类首选推荐。

边缘区淋巴瘤(MZL)

  • 二线及后续治疗以及老年或体弱患者的二线及后续治疗:非共价 BTK 抑制剂中,增加 pirtobrutinib(既往共价 BTK 抑制剂之后)作为 2A 类首选推荐。

套细胞淋巴瘤(MCL)

  • Mant - 1 脚注 C:从 “IHC 检测的 TP53 不被证明是 TP53 突变状态或 del (17p) 状态的替代” 修订为 “首选 TP53 测序;然而,在一线治疗中,IHC 检测的 TP53 可作为替代指标,但应通过测序进行确认。”
  • Mant - 3 经典 TP53 突变:增加泽布替尼 / 奥妥珠单抗 / 维奈克拉(适用于所有患者)作为 2A 类推荐。

伯基特淋巴瘤(BL)

  • 诱导治疗
    • 年龄 < 60 岁,低危:DA - EPOCH + 利妥昔单抗方案删除 “(至少 3 个周期,CR 后额外一个周期)(方案包括鞘内甲氨蝶呤)”,并增加 “2 个周期后达到 CR:额外增加 1 个周期的 DA - EPOCH - R(共 3 个周期)。2 个周期后达到 PR: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额外 4 个周期的 DA - EPOCH - R(共 6 个周期)”。同样适用于年龄≥60 岁的低危患者。
    • 年龄 < 60 岁,高危:DA - EPOCH + 利妥昔单抗修改为剂量调整的 EPOCH(依托泊苷 + 强的松 + 长春新碱 + 环磷酰胺 + 阿霉素)+ 利妥昔单抗 6 个周期 +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用于高危且基线 CNS 受累无法耐受高强度治疗的 BL 患者)。
    • 年龄≥60 岁,高危:DA - EPOCH + 利妥昔单抗修改为增加 6 个周期的鞘内注射甲氨蝶呤。
  • 二线治疗:DA - EPOCH + 利妥昔单抗修改为剂量调整的 EPOCH(依托泊苷 + 强的松 + 长春新碱 + 环磷酰胺 + 阿霉素)+ 利妥昔单抗(如果之前未给予)(至少 3 个周期,CR 后额外一个周期)(方案包括鞘内甲氨蝶呤)。低危患者 2 个周期后达到 CR,额外增加 1 个周期的 DA - EPOCH - R(共 3 个周期);达到 PR 则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额外 4 个周期的 DA - EPOCH - R(共 6 个周期)。高危患者则是 6 个周期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对于出现症状性 CNS 受累的患者,应在初始方案中加入能进入 CNS 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