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膀胱炎是儿童造血细胞移植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大剂量放化疗使用的药物(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白消安等)及其代谢产物对尿道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化疗后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低下;病毒感染,如 BK 多瘤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移植物抗宿主病,膀胱作为靶器官,受者膀胱黏膜上皮细胞受到供者淋巴细胞攻击。
-
尿路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
-
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严重时为肉眼血尿,甚至伴有血凝块阻塞尿道。根据出血严重程度可分为 4 度,Ⅰ 度为镜下血尿;Ⅱ 度为肉眼血尿;Ⅲ 度为肉眼血尿伴有小血凝块;Ⅳ 度为肉眼血尿伴血凝块阻塞尿道。
-
药物预防:在预处理过程中使用相关药物时,如应用环磷酰胺时,常预防性给予美司钠,以减少其对膀胱黏膜的损伤。同时,进行水化、碱化尿液和利尿等处理,促进药物代谢产物排出,降低其在膀胱内的浓度。
-
感染防控:加强对病毒感染的监测和预防,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积极预防和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减少其对膀胱的损伤。
-
尿液检查:可见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尿液细菌学检测可排除细菌感染。
-
病毒学检查:包括血、尿巨细胞病毒、尿多瘤病毒、腺病毒等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
膀胱镜检及膀胱黏膜活检: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但属有创性检查,需慎重选择。
-
膀胱超声及 MRI:可见膀胱壁增厚以及出血等征象,有助于辅助诊断。
-
一般治疗:主要以水化、碱化、利尿、抗感染、解痉止痛、使用止血药物以及输注血小板等综合治疗为主。轻、中度患者通过这些治疗可能获得好转。
-
针对病因治疗:存在病毒感染时,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合并移植物抗宿主病时,可适当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
膀胱冲洗及血块清除:重症患者可通过三腔导尿管行持续性膀胱冲洗,减少膀胱活动,减轻出血症状,减少血块形成。出现血尿伴血块时应及时清除血块,可通过膀胱冲洗进行,血块清除后要持续冲洗防止新的血块形成,病情严重时可采用膀胱镜将血块清除,并进行电凝止血。
-
药物灌注:如上述治疗后患者仍存在持续性血尿,可选用纤维蛋白胶、透明质酸、甲基前列腺素与肾上腺素、重组人粒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药物进行膀胱内药物灌注。
-
外科治疗:极少数患者对于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进行外科治疗,如膀胱镜下电灼止血、选择性髂内动脉栓塞术、尿流改道术、经皮穿刺肾造瘘术、回肠膀胱成形术、皮肤输尿管造口术及膀胱切除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