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多发性骨髓瘤全身磁共振成像检查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11 10:03浏览:

背景和意义

 
  • MM 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1
  • WB-MRI 是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推荐用于检测 MM 骨髓浸润最敏感的成像技术。
  • 为规范我国 WB-MRI 检查在 MM 中的临床应用,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我国临床实际需求,起草该共识1

检查技术

 
  • 序列选择
    • T1 加权成像(T1WI):可显示骨髓的脂肪含量和解剖结构,骨髓瘤病灶在 T1WI 上多表现为低信号。
    • T2 加权成像(T2WI)及脂肪抑制 T2WI:有助于发现骨髓水肿和软组织病变,骨髓瘤病灶在 T2WI 上常呈高信号,脂肪抑制 T2WI 可更清晰地显示病变。
    • 扩散加权成像(DWI):可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有助于早期发现骨髓瘤病灶,评估肿瘤细胞的活性。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可用于定量分析。
    •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可评估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活性和疗效。
  • 扫描范围:通常需覆盖全身,从颅顶至足底,至少应包括颅骨、脊柱、骨盆、双侧肱骨和股骨近端等 MM 常见受累部位。
  • 对比剂使用:一般情况下,平扫 MRI 即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但对于一些不典型病变或需要进一步评估软组织病变、髓外病变时,可考虑使用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

图像分析

 
  • 骨髓浸润模式
    • 弥漫性浸润:表现为骨髓信号均匀性改变,T1WI 上呈弥漫性低信号,T2WI 及脂肪抑制 T2WI 上信号增高,DWI 上呈高信号,ADC 值降低。
    • 局灶性浸润:在 T1WI 上表现为局灶性低信号结节或肿块,T2WI 及脂肪抑制 T2WI 上呈高信号,DWI 上呈明显高信号,ADC 值降低。
    • 混合性浸润:同时存在弥漫性和局灶性浸润的表现。
  • 骨质破坏:MRI 可显示骨质破坏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表现为骨皮质中断、骨小梁稀疏或消失,周围可伴有软组织肿块。
  • 软组织病变:可观察到髓外浆细胞瘤、软组织肿块等,有助于评估疾病的范围和分期。
  • 脊髓和神经根受累:可判断是否存在脊髓压迫、神经根侵犯等并发症,对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 MM 诊疗中的应用

 
  • 诊断:WB-MRI 能在骨质明显破坏之前显示肿瘤浸润,对于 MM 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风险分级:根据骨髓浸润模式、病灶数量、大小及是否存在骨质破坏等,可对患者进行风险分级,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 疗效评估:治疗过程中,通过定期进行 WB-MRI 检查,可观察病灶的变化,如信号强度、大小、数量等,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预后预测:WB-MRI 表现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如弥漫性骨髓浸润、多发局灶性病变、伴有软组织肿块等提示预后较差。

与其他检查方法的比较

 
  • 与全身 X 线平片相比,WB-MRI 对检测无骨破坏的病灶更敏感,能更早发现骨髓浸润。
  • 与全身低剂量 CT 相比,CT 多用于溶骨性病变的检测,而 WB-MRI 在显示骨髓病变的细节和软组织病变方面具有优势。
  • 与 PET-CT 相比,WB-MRI 对骨髓浸润的检测敏感性高,且无辐射,但 PET-CT 在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和发现髓外高代谢病灶方面有独特价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