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5-03-11 08:37浏览:
次
《电子交叉配血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是由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学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一份指导性文件,旨在推动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在中国输血医学领域的规范应用。以下是该共识的主要内容概述:
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交叉配血(Electronic Crossmatching, ECM)逐渐成为输血医学的重要技术手段。相比传统的血清学交叉配血,ECM具有高效、准确、减少人为误差等优势。
目的:规范电子交叉配血的应用,确保输血安全,提升输血效率,推动输血医学的现代化发展。
电子交叉配血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结合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信息、抗体筛查结果等数据,进行配血决策的过程。它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减少了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的步骤。
受血者条件:
ABO和RhD血型已知且确认无误。
无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
近期(通常为72小时内)的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结果。
献血者条件:
ABO和RhD血型已知且确认无误。
血液制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信息系统:
必须使用经过验证的输血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系统应具备自动报警和错误提示功能,防止误操作。
数据管理:
血型信息和抗体筛查结果必须准确录入系统,并定期进行数据核对。
系统应具备追溯功能,确保每一步操作可追溯。
血型鉴定与抗体筛查:
受血者的ABO和RhD血型必须通过两次独立的检测确认。
抗体筛查结果应为阴性,且近期无输血或妊娠等可能产生抗体的病史。
电子交叉配血:
系统根据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信息自动匹配,生成配血报告。
配血报告需由授权人员审核确认。
血液发放:
配血合格的血液制品方可发放,发放前需再次核对信息。
人员培训: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悉电子交叉配血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系统维护:
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错误处理:
发现任何异常或错误时,应立即停止电子交叉配血,转为传统血清学交叉配血,并进行问题排查。
数据安全:
确保患者和献血者的血型信息、抗体筛查结果等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应急预案:
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系统故障或其他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切换到传统交叉配血模式,保障输血安全。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交叉配血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未来可能实现全自动化的输血管理流程。
需要进一步开展多中心研究,积累更多的临床数据,优化电子交叉配血的流程和标准。
电子交叉配血是输血医学领域的重要技术进步,能够显著提高输血效率和安全性。通过规范化的应用和管理,电子交叉配血将成为未来输血医学的主流模式。
该共识为电子交叉配血在中国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旨在确保输血安全,提升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