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2024 CMRG共识建议:新诊断适合移植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11 08:27浏览:

2024 CMRG 共识建议:新诊断适合移植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治疗
一、引言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对于新诊断且适合移植治疗的 MM 患者,如何优化一线治疗方案,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加拿大骨髓瘤研究小组(Canadian Myeloma Research Group, CMRG)基于临床经验与最新研究证据,制定了本共识建议,旨在为该类患者的一线治疗提供指导。
二、移植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地位
(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重要性
在新药时代,ASCT 依旧是新诊断 MM 的关键治疗手段。我国 MM 患者接受移植的比例占整体移植患者的 15%,且近年来呈显著增长趋势。2024 年相关诊疗指南放宽了移植的禁忌症,不再单纯严格限制年龄和肾功能不全,而是更注重患者的体能状态和器官功能评估。这使得更多患者有机会从移植中获益,为疾病的缓解和长期控制奠定基础。
(二)移植时机的选择
一般而言,对于新诊断适合移植的 MM 患者,诱导治疗后应尽快进行 ASCT,以最大程度清除肿瘤细胞,降低肿瘤负荷,提高缓解深度。通常在完成 3 - 4 个周期的诱导治疗后,若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及以上疗效,且身体状况允许,即可考虑进行 ASCT。过早移植可能因肿瘤细胞未得到充分控制而影响移植效果;过晚移植则可能导致肿瘤细胞对药物产生耐药,同样不利于预后。
三、一线治疗方案推荐
(一)三药联合方案
  1. VRD 方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VRD 方案长期以来被视为新诊断适合移植 MM 患者一线治疗的金标准方案。硼替佐米通过抑制蛋白酶体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那度胺具有免疫调节、抗血管生成及直接抗肿瘤细胞的作用;地塞米松则可增强前两者的抗肿瘤活性,并减轻炎症反应。该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较高的缓解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然而,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的剂量,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KRD 方案(卡菲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从二级推荐提升为一级推荐。卡菲佐米是一种不可逆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相较于硼替佐米,其对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更强且持续时间更久。真实世界研究显示,KRD 方案相较于 VRD 方案,在 PFS 和无事件生存期(EFS)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在高危患者中表现更为突出。多项荟萃分析和临床研究也支持 KRD 方案在诱导治疗和长期生存方面的优越性。但卡菲佐米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
(二)新型单抗类药物联合方案
  1. 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方案:达雷妥尤单抗是一种靶向 CD38 的单克隆抗体,可通过多种机制杀伤肿瘤细胞,如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CDC)等。对于有条件的患者,在三药联合方案(如 VRD 或 KRD)的基础上联合达雷妥尤单抗,能够进一步提高缓解率,尤其是获得更深层次的缓解,如微小残留病(MRD)阴性。这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联合治疗可能会增加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需加强预防和监测。
  1. 艾萨妥昔单抗联合方案:艾萨妥昔单抗也是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单抗。在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艾萨妥昔单抗联合 VRD 或 KRD 方案显示出更高的缓解率和 MRD 转阴率,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长期生存预后。相关研究表明,在特定患者群体中,该联合方案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一线治疗选择,有助于提高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四、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与评估
(一)疗效评估
在诱导治疗期间,应定期(通常每 2 - 3 个周期)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血清和尿蛋白电泳、血清游离轻链检测、骨髓穿刺及活检等。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标准,疗效分为严格完全缓解(sCR)、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通过及时准确的疗效评估,可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二)不良反应监测
  1. 血液学不良反应:密切监测血常规,关注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发生情况。中性粒细胞减少增加感染风险,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贫血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按照相应的处理原则调整药物剂量或暂停治疗,并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升白细胞、输注血小板纠正血小板减少等。
  1. 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如心房颤动、高血压)、感染、胃肠道不良反应(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周围神经病变等。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心电图等,对于心血管不良反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加强感染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一旦发生感染,根据病原体类型积极治疗;对于胃肠道不良反应,通过饮食调整、药物干预等缓解症状;对于周围神经病变,可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并根据严重程度调整药物剂量。
五、总结与展望
对于新诊断适合移植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合理选择一线治疗方案至关重要。CMRG 推荐的 VRD、KRD 等三药联合方案以及联合新型单抗类药物的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选择。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有望探索出更精准、高效且低毒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加强多中心协作研究,积累更多临床数据,以优化现有治疗模式,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