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5-03-11 10:00浏览:
次
成人AL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血液病,起源于B细胞或T细胞的前体细胞。与儿童ALL相比,成人ALL的预后较差,治疗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的应用,成人ALL的治疗效果有所改善。
诊断标准:
骨髓中淋巴母细胞 ≥ 20%,或外周血中出现淋巴母细胞。
免疫表型分型:B-ALL(CD19、CD20、CD22阳性)或T-ALL(CD3、CD4、CD8阳性)。
遗传学特征:常见遗传学异常包括t(9;22)(BCR-ABL1)、t(12;21)(ETV6-RUNX1)、t(1;19)(TCF3-PBX1)等。
预后分层:
低危:年龄 < 35岁,白细胞计数 < 30 × 10^9/L,无不良遗传学异常。
中危:年龄 35-60岁,白细胞计数 30-100 × 10^9/L,或存在一种不良遗传学异常。
高危:年龄 > 60岁,白细胞计数 > 100 × 10^9/L,或存在多种不良遗传学异常。
诱导治疗:
B-ALL:
基于多药联合化疗(如长春新碱、泼尼松、蒽环类药物、环磷酰胺)。
对于Ph+ ALL,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伊马替尼、达沙替尼)。
T-ALL:
高强度化疗方案(如Hyper-CVAD)。
巩固治疗:
多药联合化疗,通常包括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和阿糖胞苷(Ara-C)。
对于高危患者,考虑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维持治疗:
低强度化疗(如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持续2-3年。
中枢神经系统(CNS)预防:
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如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氢化可的松)。
对于高危患者,考虑颅脑放疗。
Ph+ ALL:
联合TKI(如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和化疗。
对于年轻患者,考虑异基因HSCT。
老年ALL患者:
采用减低强度的化疗方案(如Mini-Hyper-CVD联合TKI)。
支持治疗(如生长因子、抗感染治疗)。
复发/难治性ALL:
免疫疗法:
CD19靶向CAR-T细胞疗法(如Tisagenlecleucel)。
双特异性抗体(如Blinatumomab)。
靶向治疗:
针对BCR-ABL1的TKI(如普纳替尼 Ponatinib)。
针对CD2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如Inotuzumab Ozogamicin)。
感染预防: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抗真菌和抗病毒药物。
疫苗接种(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
肿瘤溶解综合征(TLS)预防:
水化、碱化尿液,使用别嘌呤醇或拉布立酶(Rasburicase)。
营养支持:
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进行肠外营养。
疗效评估:
定期监测骨髓和外周血的微小残留病(MRD)。
每3-6个月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或PET-CT)。
复发监测:
如果出现症状或实验室指标异常,需重新评估疾病状态。
新型免疫疗法:如CAR-T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的进一步研究。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如NOTCH1、JAK-STAT通路)的新药开发。
MRD驱动的治疗策略:根据MRD状态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