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2024 法国专家共识意见:阿可替尼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11 08:22浏览:

一、引言
阿可替尼(Acalabrutinib)作为第二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在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疗效,如套细胞淋巴瘤(MC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然而,如同其他药物,阿可替尼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为了规范阿可替尼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法国相关领域专家结合临床经验和最新研究证据,制定了本专家共识。
二、阿可替尼的作用机制与常见不良反应概述
(一)作用机制
阿可替尼能够高度选择性地与 BTK 的半胱氨酸残基(Cys481)共价结合,从而抑制 BTK 的活性。BTK 在 B 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中起着关键作用,该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阿可替尼通过阻断 BTK 活性,干扰 BCR 信号传导,抑制 B 细胞的增殖、存活和迁移,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二)常见不良反应概述
  1. 血液学不良反应:阿可替尼治疗常导致血液学毒性,如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等。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血小板减少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贫血可引起患者乏力、气短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1.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在使用阿可替尼过程中可能出现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如心房颤动、高血压等。心房颤动可导致心悸、头晕等不适,严重时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高血压若控制不佳,可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1. 感染相关不良反应:由于阿可替尼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患者感染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常见的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严重感染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1. 胃肠道不良反应:胃肠道不适也是阿可替尼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这些症状可能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生活状态,降低治疗依从性。
  1. 其他不良反应:还可能出现如疲劳、肌肉骨骼疼痛、皮疹等不良反应,虽然这些不良反应相对血液学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而言,严重程度可能较低,但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三、阿可替尼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策略
(一)血液学不良反应的管理
  1. 中性粒细胞减少
  • 监测与评估:在阿可替尼治疗开始前,应进行全血细胞计数(CBC)作为基线评估。治疗期间,定期(如每 2-4 周)复查 CBC,密切监测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0×10⁹/L 时,应考虑为中性粒细胞减少。
  • 处理措施:对于轻度中性粒细胞减少(ANC 1.0-1.5×10⁹/L),可继续使用阿可替尼,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感染症状,加强卫生宣教,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等。若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为中度(ANC 0.5-1.0×10⁹/L),可考虑暂停阿可替尼治疗,直至 ANC≥1.0×10⁹/L,再以原剂量或减量(如减少 25%)恢复治疗。对于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ANC<0.5×10⁹/L),应立即暂停阿可替尼治疗,并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支持治疗,待 ANC 恢复至≥1.0×10⁹/L 后,再考虑以适当减量(如减少 25%-50%)恢复阿可替尼治疗。在恢复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 ANC 变化,若再次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考虑进一步调整剂量或停药。
  1. 血小板减少
  • 监测与评估:同样在治疗前进行 CBC 作为基线,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当血小板计数<100×10⁹/L 时,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
  • 处理措施:轻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 75-100×10⁹/L),可继续阿可替尼治疗,同时观察有无出血表现,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避免使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若血小板减少为中度(血小板计数 50-75×10⁹/L),应暂停阿可替尼治疗,直至血小板计数≥75×10⁹/L,恢复治疗时可考虑减量(如减少 25%)。对于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50×10⁹/L),需立即暂停阿可替尼治疗,必要时输注血小板进行支持治疗,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75×10⁹/L 后,以适当减量(如减少 25%-50%)恢复阿可替尼治疗,并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
  1. 贫血
  • 监测与评估:通过定期检测血红蛋白(Hb)水平评估贫血情况。成年男性 Hb<130g/L,成年女性 Hb<120g/L 可诊断为贫血。
  • 处理措施:对于轻度贫血(Hb 100-120g/L),可继续阿可替尼治疗,建议患者加强营养,必要时补充铁剂、维生素 B₁₂和叶酸等造血原料。若贫血为中度(Hb 80-100g/L),可根据患者症状决定是否暂停阿可替尼治疗,同时进一步查找贫血原因,如是否存在失血、溶血等情况。对于症状明显的中度贫血或重度贫血(Hb<80g/L),应暂停阿可替尼治疗,可考虑输血治疗以改善贫血症状,待 Hb 有所改善后,再以适当减量恢复阿可替尼治疗。
(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管理
  1. 心房颤动
  • 监测与评估:在阿可替尼治疗前,应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病史,包括是否存在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对于高危患者(如有心血管疾病史、高龄等),可考虑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
  • 处理措施:一旦确诊心房颤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管理。对于症状较轻、心室率控制良好的患者,可在控制心室率(如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的基础上,继续阿可替尼治疗,但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对于症状严重或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暂停阿可替尼治疗,积极进行复律治疗(如药物复律或电复律),并给予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待病情稳定后,再重新评估是否继续使用阿可替尼,若继续使用,需加强心血管监测。
  1. 高血压
  • 监测与评估:治疗前应测量患者的血压作为基线,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压,建议每次就诊时均测量血压。若收缩压≥140mmHg 和 / 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 处理措施:对于血压轻度升高(收缩压 140-159mmHg 或舒张压 90-99mmHg)的患者,可在生活方式干预(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的基础上,继续阿可替尼治疗,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若血压控制不佳或升高至中度(收缩压 160-179mmHg 或舒张压 100-109mmHg),应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可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等降压药物,同时暂停阿可替尼治疗,直至血压控制稳定(收缩压<140mmHg 且舒张压<90mmHg)后,再以原剂量或适当减量恢复阿可替尼治疗。对于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 或舒张压≥110mmHg),应立即暂停阿可替尼治疗,积极进行降压治疗,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待血压稳定后,谨慎评估是否继续使用阿可替尼,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感染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
  1. 预防措施:在阿可替尼治疗期间,应加强感染预防措施。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等。对于高风险患者(如年龄较大、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可考虑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预防感染。
  1. 监测与评估: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咳嗽、咳痰、咽痛等感染症状,定期检查血常规、C 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对于出现感染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病原体检测,如痰培养、血培养等,以明确感染类型。
  1. 处理措施:一旦确诊感染,应根据病原体类型和感染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轻度感染,如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可在给予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药、止咳祛痰药等)的同时,继续阿可替尼治疗。对于中度感染,如肺炎等,应暂停阿可替尼治疗,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待感染控制后,再以原剂量或适当减量恢复阿可替尼治疗。对于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应立即暂停阿可替尼治疗,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并给予支持治疗,如吸氧、补液等,待感染完全控制、病情稳定后,重新评估是否继续使用阿可替尼。
(四)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管理
  1. 腹泻
  • 监测与评估:详细询问患者腹泻的频率、程度、性状等情况,评估腹泻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若患者出现排便次数增多(较基线增加≥3 次 / 天)且粪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水样便等),可诊断为腹泻。
  • 处理措施:对于轻度腹泻(排便次数较基线增加 3-4 次 / 天),可通过饮食调整(如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和补充水分及电解质进行管理,同时可给予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继续阿可替尼治疗。若腹泻为中度(排便次数较基线增加 5-6 次 / 天),可暂停阿可替尼治疗,给予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等),必要时进行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待腹泻症状缓解(排便次数较基线增加<3 次 / 天)后,以原剂量或适当减量恢复阿可替尼治疗。对于重度腹泻(排便次数较基线增加≥7 次 / 天或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应立即暂停阿可替尼治疗,住院进行积极治疗,包括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使用止泻药物等,待腹泻症状完全缓解后,谨慎评估是否继续使用阿可替尼,若继续使用,需密切观察腹泻复发情况。
  1. 恶心、呕吐
  • 监测与评估: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及与进食的关系等。根据恶心、呕吐对患者进食和生活的影响进行评估。
  • 处理措施:对于轻度恶心、呕吐,可通过调整饮食(如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饱、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等)和给予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进行缓解,继续阿可替尼治疗。若恶心、呕吐为中度,可暂停阿可替尼治疗,给予更强效的止吐药物(如 5 - 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等),必要时可考虑静脉补液以维持营养和水分平衡,待症状缓解后,以原剂量或适当减量恢复阿可替尼治疗。对于重度恶心、呕吐,导致患者无法进食或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时,应立即暂停阿可替尼治疗,住院进行治疗,包括静脉补液、补充营养、使用多种止吐药物联合治疗等,待症状明显改善后,重新评估是否继续使用阿可替尼。
  1. 腹痛
  • 监测与评估:了解患者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腹泻、呕吐、发热等)。通过体格检查、腹部超声等检查评估腹痛原因。
  • 处理措施:对于轻度腹痛,可给予对症治疗,如局部热敷、使用解痉药物(如匹维溴铵等),继续阿可替尼治疗。若腹痛为中度,应暂停阿可替尼治疗,进一步检查明确腹痛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存在胃肠道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等,待腹痛缓解后,以原剂量或适当减量恢复阿可替尼治疗。对于重度腹痛或伴有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等),应立即暂停阿可替尼治疗,紧急进行相应的外科或内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谨慎评估是否继续使用阿可替尼。
(五)其他不良反应的管理
  1. 疲劳:建议患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身体耐力和缓解疲劳。若疲劳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可考虑暂停阿可替尼治疗,待症状改善后,以适当减量恢复治疗。
  1. 肌肉骨骼疼痛:对于轻度疼痛,可通过局部热敷、按摩等物理治疗缓解症状,同时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止痛治疗,继续阿可替尼治疗。若疼痛为中度或重度,应暂停阿可替尼治疗,进一步评估疼痛原因,必要时可请专科医生会诊,给予更有效的止痛治疗,待疼痛缓解后,再考虑以适当减量恢复阿可替尼治疗。
  1. 皮疹:对于轻度皮疹,如表现为散在的红斑、丘疹等,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软膏等)进行治疗,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继续阿可替尼治疗。若皮疹为中度(如皮疹范围较广、伴有瘙痒等不适),可暂停阿可替尼治疗,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和外用药物联合治疗,待皮疹明显改善后,以适当减量恢复阿可替尼治疗。对于重度皮疹(如出现剥脱性皮炎等严重情况),应立即暂停阿可替尼治疗,住院进行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系统治疗,待皮疹完全消退后,谨慎评估是否继续使用阿可替尼。
四、总结与展望
阿可替尼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需要临床医生高度重视。通过实施本专家共识中规范的不良反应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确保阿可替尼治疗的顺利进行。未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有望进一步优化阿可替尼不良反应的管理方法,同时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