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NCCN临床实践指南:造血生长因子(2025.V1)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3-11 08:31浏览:

一、引言
造血生长因子(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 HGFs)在调节机体造血功能、维持血细胞稳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肿瘤治疗领域,化疗、放疗等手段常引发骨髓抑制,导致血细胞数量减少,增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与生活质量。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NCCN 临床实践指南:造血生长因子(2025.V1)》旨在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造血生长因子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以优化肿瘤患者治疗效果,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二、造血生长因子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一)集落刺激因子(CSFs)
  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 CSF):主要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产生。G - CSF 能特异性作用于粒系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和成熟,增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 G - CSF 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如 JAK - STAT、Ras - MAPK 等,从而调节细胞周期进程,抑制细胞凋亡,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能力。常见的 G - CSF 包括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 CSF)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 - rhG - CSF),前者为短效制剂,需多次皮下或静脉注射;后者通过聚乙二醇修饰,延长了药物半衰期,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
  1. 粒细胞 -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 CSF):可由 T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GM - CSF 不仅能刺激粒系和单核巨噬细胞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还能增强成熟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活性,如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等。GM - CSF 与相应受体结合后,激活多条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在临床上,GM - CSF 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化疗、放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尤其是同时伴有单核细胞减少的情况,还可用于动员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
(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脏中的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产生,在低氧刺激下,其合成与分泌增加。EPO 能作用于骨髓红系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和成熟,增加红细胞生成,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红系祖细胞表面的 EPO 受体结合,激活 JAK2 - STAT5 等信号通路,抑制红系祖细胞凋亡,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加速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在肿瘤患者中,由于疾病本身、化疗等因素常导致贫血,EPO 可用于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减少输血需求,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使用 EPO 时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避免过度升高增加血栓形成等风险。
(三)血小板生成素(TPO)
TPO 主要由肝脏实质细胞产生,少量由肾脏、骨髓基质细胞等产生。TPO 能特异性地作用于骨髓巨核细胞系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和成熟,增加血小板生成。TPO 与巨核细胞表面的 TPO 受体(c - Mpl)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如 JAK2 - STAT5、PI3K - AKT 等,调节巨核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分化,以及血小板的生成与释放。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罗米司亭、艾曲泊帕等)已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可减少血小板输注,降低出血风险。
三、造血生长因子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一)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的预防与治疗
  1.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管理:化疗常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增加感染风险。对于预期会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ANC<0.5×10⁹/L)或伴有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高风险(如年龄>65 岁、合并基础疾病、既往有化疗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病史等)的化疗方案,建议预防性使用 G - CSF 或 PEG - rhG - CSF。一般在化疗结束后 24 - 72 小时开始使用,具体使用时机和疗程根据药物类型和患者情况而定。对于已经发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根据 ANC 水平和患者症状,及时给予 G - CSF 治疗,可促进中性粒细胞恢复,降低感染发生率。对于持续时间较长或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考虑调整化疗药物剂量或更改治疗方案。
  1. 贫血的治疗:当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贫血(男性 Hb<130g/L,女性 Hb<120g/L)且伴有乏力、气短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使用 EPO 治疗。治疗目标是将血红蛋白水平提升至 110 - 120g/L,避免超过 130g/L。在使用 EPO 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铁代谢指标(如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必要时补充铁剂,以提高 EPO 疗效。对于严重贫血(Hb<80g/L)或伴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考虑输血治疗,但输血存在感染、过敏等风险,应权衡利弊。
  1. 血小板减少的处理: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PLT<100×10⁹/L)时,若 PLT<50×10⁹/L 或伴有出血症状,可使用 rhTPO 或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促进血小板生成。对于严重血小板减少(PLT<20×10⁹/L)或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应及时输注血小板。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1. 造血干细胞动员: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常使用 G - CSF 或 GM - CSF 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促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便于采集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一般在化疗后适当时间开始使用 G - CSF 或 GM - CSF,连续给药数天,通过监测外周血 CD34⁺细胞计数确定采集时机。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多次化疗后骨髓储备功能差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如普乐沙福等)提高动员效果。
  1. 移植后造血重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常出现骨髓抑制期,此时使用造血生长因子可促进造血重建。G - CSF 或 GM - CSF 可缩短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降低感染风险;EPO 有助于改善贫血,促进红细胞恢复;TPO 可促进血小板生成,减少出血风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造血生长因子,有助于提高移植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四、造血生长因子使用的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监测
(一)注意事项
  1. 用药时机与剂量:严格按照指南推荐的时机和剂量使用造血生长因子,避免过早或过晚使用影响疗效。不同类型的造血生长因子、不同的适应证,其用药剂量和疗程存在差异,应根据药品说明书和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G - CSF 用于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一般推荐剂量为 5μg/kg/d,皮下或静脉注射,连用 7 - 10 天;用于治疗时,剂量可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适当增加。
  1. 药物相互作用:了解造血生长因子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情况。如 EPO 与某些化疗药物(如顺铂等)合用可能会降低 EPO 的疗效;G - CSF 与锂剂合用可能会增加 G - CSF 的生物活性,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在联合用药时,应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对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1. 患者个体差异: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等个体因素对造血生长因子使用的影响。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造血生长因子时,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剂量,并加强监测。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 EPO 时,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以调整用药剂量。
(二)不良反应监测
  1. 常见不良反应:造血生长因子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骨痛、发热、乏力、头痛等。G - CSF 和 GM - CSF 使用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骨痛,多为轻至中度,可通过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EPO 治疗过程中,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血压升高,需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调整降压药物剂量。TPO 类药物可能导致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尤其是在有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中,应密切观察有无血栓相关症状(如肢体肿胀、疼痛、呼吸困难等),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1. 严重不良反应:虽然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仍需警惕。如 G - CSF 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脾破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EPO 使用不当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风险。在使用造血生长因子过程中,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总结与展望
《NCCN 临床实践指南:造血生长因子(2025.V1)》为临床合理应用造血生长因子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指导,有助于提高肿瘤患者化疗、放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造血生长因子及相关药物不断涌现,未来有望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同时,精准医疗理念的发展也将促使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个体特征,更精准地选择和使用造血生长因子,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临床医生应密切关注指南更新和最新研究进展,不断优化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