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方面
外周动脉疾病
筛查与初诊:踝肱指数应作为筛查和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初始诊断测试,可作为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的替代指标。
确诊检查:双功能多普勒超声是确认外周动脉病变的一线成像方法。
特殊情况:对于颈动脉狭窄,双功能多普勒超声也是一线诊断方式;上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当绝对臂间收缩压差 > 10-15mmHg 时应警惕,双功能多普勒超声是其一线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症状 / 体征的高度怀疑是诊断急性或慢性肠系膜缺血的关键。
主动脉疾病
腹主动脉瘤筛查:建议对年龄≥65 岁有吸烟史的男性、不论吸烟状况所有年龄≥75 岁的男性、吸烟和(或)合并高血压的女性行双功能超声筛查腹主动脉瘤;对于年龄≥50 岁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一级亲属也建议行双功能超声筛查。
其他检查:现有证据支持,主动脉直径指数化以及使用主动脉长度、主动脉高度指数、生长率,以及年龄 / 性别等进行风险评估。
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
降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建议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50%,目标为<1.4mmol/L。他汀类药物可用于减少腹主动脉瘤或胸主动脉瘤的生长和破裂。
降压:合并高血压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目标收缩压为 120-129mmHg。
降糖:对于外周动脉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建议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53mmol/mol(7%),以减少微血管并发症。
抗栓:抗血栓治疗是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强调戒烟、健康饮食、运动 / 康复以及教育的重要性,监督运动训练或家庭为基础的运动训练可改善步行和功能表现,并降低心血管风险。
手术及介入治疗
外周动脉疾病:无症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不推荐血管重建;有症状患者在最佳药物治疗和运动后,若需干预治疗,应在多学科环境中讨论。对于急性肢体缺血、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等特定情况,需进行紧急或肢体挽救性血运重建治疗。
主动脉疾病:对于升主动脉瘤患者,瘤体最大直径≥55mm 时建议手术;对于最大主动脉直径>40mm 的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无论有无手术指征或接受手术后 1 年推荐连续进行超声心动图监测;对于合并二叶式主动脉瓣且直径≥45mm 的升主动脉瘤患者,应考虑外科手术。对于复杂的 B 型壁内血肿、A 型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等,也有相应的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推荐。
随访管理
外周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血管专家、心脏病专家和多学科团队进行终身随访管理,评估行走障碍、功能状态和截肢风险等。
主动脉疾病:腹主动脉瘤开放性手术修复后,建议术后 1 年内首次进行随访影像学检查,此后每 5 年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腔内修复主动脉后,建议在术后 1 个月进行首次 CT 随访,12 个月和此后每年行双功超声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