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ESC/EACTS 临床共识声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用导管的术中及术后管理》的相关解读如下:
背景及重要性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导管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是保证移植物通畅的关键,而桥血管通畅是确保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持续临床获益的核心机制。桥血管衰败与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及术后死亡率密切相关,涉及急性血栓形成、内膜增生、炎症、痉挛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多因素过程。
内皮功能受损机制和后果
早期衰败:桥血管获取和保存过程中的损伤可致内皮层破裂,引发急性血栓形成,导致早期桥血管衰败。内皮功能障碍会引起氧化还原失调,激活促炎和促血栓形成机制,也可导致早期桥血管闭塞。
晚期衰败: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内膜增生有关,临床危险因素和桥血管生物学特性可引起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导致斑块形成、破裂及晚期桥血管衰败。尺寸不匹配可能导致非层流模式,进而引起内膜增生或桥血管闭塞。
导管获取相关要点
骨骼化或带蒂获取动脉桥血管
乳内动脉:骨骼化获取可获更长桥血管,利于序贯桥和复合桥,减少胸骨去血管供应,降低糖尿病等患者胸骨深部伤口感染风险,但带蒂获取可能有更高通畅率和更好长期效果,半骨骼化获取有待更多数据验证。
桡动脉:骨骼化可减弱交感神经反应和血管收缩,但不增加桥血管长度且易致内皮损伤,可采用有限骨骼化处理等方式发挥不同技术优势。
胃网膜动脉:带蒂获取用于右冠状动脉远端分支血运重建通畅率出色,骨骼化可减少痉挛,便于检查和吻合。
电刀和超声刀使用:传统单极电刀可能损伤桥血管内皮层,双极电刀可精确控制电流更具优势,超声刀在乳内动脉骨骼化获取中表现优越,温度较低。
术中及术后管理建议
术中管理
选择合适获取技术:高风险胸骨伤口并发症患者,推荐用骨骼化技术获取乳内动脉;有腿部伤口并发症风险患者,考虑内镜下获取大隐静脉桥血管,低风险患者推荐开放无接触式获取。
合理使用存储溶液:大隐静脉桥血管存储用缓冲溶液,桡动脉用无血溶液,以减少痉挛易感性。
关注动脉血管痉挛:动脉桥血管术后易痉挛,术中应用血管扩张方案很关键。
术后管理
药物治疗:桡动脉移植后考虑口服钙通道阻滞剂 1 年;术后 6 小时内开始服用阿司匹林,降低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风险;非高出血风险患者术后第一年可考虑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使用高强度或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
其他:鉴于炎症与桥血管衰败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明确低剂量秋水仙碱等抗炎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是否有益。